《岐仁堂醫(yī)話:瘦人補氣的陷阱》——一味黃芪引發(fā)的體質思辨
第一章
寫字樓里的"拼命三郎"
立夏后的申城悶熱難耐,玻璃幕墻反射著刺目陽光。岐仁堂來了位特殊的患者——32歲的It項目經理林浩,身高185cm卻瘦得肩胛骨凸起,白襯衫下隱約可見青色血管爬滿手臂。
"岐大夫,我最近頭痛得要裂開,"他扶著額頭坐下,指尖微微發(fā)顫,"昨晚加班到凌晨,突然覺得天旋地轉,同事說我臉白得像紙。。。。。。"
岐大夫鋪開鹿皮脈診墊,三根手指剛搭上寸關尺,眉頭便皺了起來:右寸脈浮大中空如按蔥管,左關脈弦細如絲卻跳動急促,竟似《瀕湖脈學》中描述的"芤弦并見"之象。
"林先生平時愛吃什么?"岐大夫目光掃過對方腕間的智能手表,屏幕上顯示著"連續(xù)12天睡眠<5小時"的提醒。
"忙起來就靠咖啡和能量飲料撐著,"林浩苦笑,"上周團建吃了頓火鍋,結果半夜流鼻血。。。。。。"
第二章
體質辨別的"望聞問切"
岐大夫示意林浩解開襯衫領口,露出鎖骨下方凹陷處:"您看這部位,中醫(yī)稱為氣海,正常人此處應微微充盛,您卻凹陷如坑,這是形盛氣衰的假象啊!"
"可我這么瘦,怎么會形盛?"林浩困惑地摸摸自己的肋骨。
"《黃帝內經》說瘦人多火,"岐大夫取出竹制體質模型,"您雖肌肉單薄,但心火過旺(指思慮過度)、肝陽上亢(指壓力大易怒),就像一盞燈油不足卻調大了燈芯——看似火旺,實則耗竭陰液。"
他翻開《脾胃論》指著批注:"李東垣先生早有告誡:瘦者,肝腎之氣不足,相火易亢。您的頭痛非外感風邪,而是虛火上炎,就像空鍋燒久了會冒煙,得先添水(補陰),再關火(降氣)。"
第三章
蹊蹺的"無效藥方"
初診方以人參9g、白術12g為君,配川芎6g引經、陳皮6g理氣。岐大夫特意叮囑:"煎藥時加3枚烏梅,酸能收火。"
五日后復診,林浩卻皺著眉說:"頭還是痛,不過沒那么暈了。"小徒弟阿遠在旁嘀咕:"按說人參白術都是補氣藥,怎么不管用呢?"
岐大夫拈須一笑:"《難經》云虛則補其母,他病在脾胃(土),本應補肺(金),但肺為嬌臟,最怕壅塞。你們看這脈。。。。。。"他示意阿遠診脈,年輕人突然驚呼:"右關脈比前幾日有力了,但左尺脈更虛了!"
"正是!"岐大夫在病歷本上畫了個圓圈,"就像往小杯子里倒熱水,邊倒邊漏,得先補漏(固腎陰),再注水(補脾氣)。今晚加服六味地黃丸,明日卯時觀變。"
第四章
擅自加藥的代價
次日清晨,林浩母親匆匆沖進診室:"大夫!我兒子胸口悶得像壓了塊石頭,連水都喝不下!"
岐大夫一診脈,指尖幾乎被彈開——右寸脈突然洪大如洪水,左關脈弦緊如弓弦絞索。他轉向林母:"阿姨,是不是在藥里加了黃芪?"
老人驚得手一抖:"聽小區(qū)張姨說黃芪補氣好,就抓了15g放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