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寫字樓里的虛熱迷局
2024年清明后的一個黃昏,岐仁堂的銅鈴在春風(fēng)中輕晃。穿格子襯衫的黃先生扶著腰走進來,鏡片后的眼睛布滿血絲:"岐大夫,我這低燒快半個月了,喝了補中益氣丸也不管用。"
岐大夫示意他坐下診脈,指下脈象浮大中空,如按蔥管。"平時是不是總覺得嗓子干?晨起痰多帶泡沫?"見黃先生點頭,岐大夫又問,"每天敲鍵盤超過八小時吧?"
"可不是嘛,項目上線前天天加班。"黃先生苦笑,"我看養(yǎng)生號說氣虛發(fā)熱該吃補中益氣,特意買了同仁堂的水丸,吃了三天反覺頭暈。"
岐大夫鋪開宣紙,用狼毫蘸墨寫道:"《脾胃論》言飲食不節(jié),勞役所傷,皆損其氣。你久坐傷脾,又兼熬夜耗腎,非單純氣虛,乃金水兩虛。"
"金水兩虛?"黃先生湊近細看,藥方上寫著補中益氣湯合六味地黃丸,"以前只知道脾肺相關(guān),腎也扯上關(guān)系了?"
"這正是《黃帝內(nèi)經(jīng)》金水相生的道理。"岐大夫指著案頭的《本草綱目》,"脾屬土,肺屬金,腎屬水。脾虛日久則土不生金,肺虛及腎則金不生水。你看這六味地黃丸,熟地滋腎水,山萸肉斂腎精,丹皮清相火,恰能補你下焦之虛。"
二、午后服藥的玄妙時辰
小陳抓藥時小聲問:"師父,為啥讓他上午服補中益氣,下午吃六味地黃丸?"
岐大夫正在研磨三七,聞言笑道:"《傷寒論》講究天人相應(yīng)。上午屬陽,脾主升清,此時服黃芪、升麻助陽氣升發(fā);下午屬陰,腎主封藏,熟地、山萸肉正好滋陰填精。就像咱胡同口的老槐樹,白天抽枝展葉,夜里扎根吸水。"
五日后黃先生復(fù)診,低燒已退,但眉心仍有郁色:"昨晚后背冒了個疙瘩,跟老家鄰居去年長的癰疽似的。。。。。。"他突然壓低聲音,"上個月去探望住院的郭總監(jiān),他就是后背長瘡沒治好,聽說家屬后來也長了。。。。。。"
岐大夫掀起他的襯衫,左肩胛下有枚紅腫癤腫,約銅錢大小,觸之皮溫不高。"莫慌,"診脈后語氣篤定,"你這脈沉細而澀,是氣血不足以托毒外出,非毒邪亢盛。"
三、癤腫背后的正虛危機
王嬸端來菊花茶,聽見對話忍不住插嘴:"電視里長瘡不都得用清熱解毒藥嗎?上次我孫子長癤子,診所給開了牛黃解毒片。"
"此一時彼一時也。"岐大夫鋪開《外科正宗》,"陳實功說癰疽雖屬外科,實根于內(nèi)。郭總監(jiān)那病是年高體衰,又誤用攻伐藥,致毒邪內(nèi)陷。你看這癤腫根盤散漫,皮色不紅,正是《內(nèi)經(jīng)》正氣存內(nèi),邪不可干的反面——正氣虛了,邪就賴著不走。"
黃先生聽得額頭冒汗:"那。。。那該怎么辦?我包里還備著黃連上清丸呢。"
"趕緊收起來!"岐大夫擺手,"現(xiàn)在用苦寒藥,就像讓虛弱的士兵去硬扛強敵。當務(wù)之急是補氣血、托毒邪。"他提筆將六味地黃丸改為湯劑,加了9克炙黃芪。
"為啥用熟地養(yǎng)血,反而加黃芪?"小陳遞過藥罐時又問。
"這叫托里透膿。"岐大夫演示著包扎手法,"黃芪就像后勤部隊,補足氣血才能讓體內(nèi)的衛(wèi)氣去攻打癤腫。就像咱胡同修下水道,得先給工人吃飽飯,不然坑挖一半就沒力氣了。"
四、子夜汗出的轉(zhuǎn)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