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
陸昭若離開了陸家,便帶著冬柔、綠兒、石頭、泥鰍三和石磨子徑直往錦繡樓去。
那錦繡樓地處繁華,是吉州城里數(shù)得著的好鋪面,依著市價,少說也值一千兩銀。
陳掌柜的續(xù)弦林氏,不諳經(jīng)商之道,又急著銀錢度日,只愿作價四百兩急于出手。
這消息一出,自是引來了不少覬覦。
隔壁周記繡坊的東家便聞風(fēng)而至,盤算著壓下價碼,只出三百兩,想將這肥肉吞入腹中。
豈料陸昭若徑直開口,便是五百兩。
一則是要壓下周記的風(fēng)頭,不容他趁火打劫;二則她見林氏孤苦無依,心生惻隱,愿多予百兩銀,讓她往后生計能多些倚仗。
那周東家在一旁聽得,只覺這陸娘子怕是瘋了,暗中嗤笑她人傻錢多。
陸昭若卻渾不在意,只與林氏迅速請來中保,當(dāng)場簽下絕賣文契,又同去縣衙鈐印納稅,將一應(yīng)手續(xù)辦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接手錦繡樓后,陸昭若沒有急著開張,而是把原先留下的二十個繡娘都叫來,一個個看手藝、問性情,最后只挑了十個針線好、人也本分地留下來,其她人都多給了些遣散銀,好好送走了。
更讓這些繡娘沒想到的是,連前東家欠她們的工錢,陸昭若也一并結(jié)清了,一分沒少。
這一來,留下的繡娘們又感激又佩服。
再聽說她告夫家、砸牌坊的事,都是女子,心里更敬重她,都愿意踏實跟著她干。
陸昭若又從自己名下的布帛鋪和裁縫鋪各拿了一百兩現(xiàn)銀,當(dāng)作繡樓的本錢。
還特地花錢做了新招牌,取名“陸記繡樓”,其他兩個鋪子也都改叫“陸記”。
繡藝教習(xí),請的不是退役宮匠,也不是士族閨秀,更不是番邦巧匠,而是針線人王門楊氏。
楊氏正是昨日看了陸昭若砸碎‘貞潔牌坊’回到夫家提出‘離開夫家,另尋生路’的孀婦。
名為楊月繡。
楊月秀離開夫家,回到母家,母家卻讓她住在柴房里。
她正在想著將來如何生計,卻不想陸昭若親自上門了。
她拉開門扉的剎那,刺目的陽光里站著的身影讓她呼吸一滯……
竟是昨日當(dāng)街砸碎貞節(jié)牌坊的陸娘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