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帝駕崩的消息傳遍天下,已一月有余。
這一個月里,奉國上下群情激憤,如同壓抑的火山。
武將們日日請戰(zhàn),士卒們摩拳擦掌,連市井間的百姓談及帝都變故,都咬牙切齒,躍躍欲試。
恨不得立刻隨殿下殺回關內,殺國賊,報國仇。
然而,處于風暴中心的李徹,卻顯得異乎尋常的平靜。
只是向北方邊境增派了幾萬軍隊穩(wěn)固防線,又下令奉國全境進入戰(zhàn)時狀態(tài),囤積糧草,整備軍械。
卻遲遲沒有下達出征的命令。
仿佛一個月前,他在奉天殿上說出‘奉軍入關’之言,已被他悄然遺忘。
直到這一天,一道王令昭告整個奉天城:
“三日之后,正午時分,奉天宮外廣場,殿下親臨閱兵!”
這道命令一下,整座城池都振奮了起來,大家都知道,殿下終于要動手了!
奉天的百姓并非因慶帝之死而多么悲憤,他們中許多人曾是邊軍、流民,某種意義上是被朝廷拋棄的人。
他們的興奮,源于一種更純粹的信念:唯有自家殿下,才配得上那九五至尊之位,才應是這天下的共主!
然而,有一群人,對此卻是心情復雜,甚至惴惴不安。
在一個月前,李徹從周邊各國請來客人。
百濟國王、靺鞨諸部首領、北胡各部落可汗,以及其他北方小族的族長,幾乎囊括了奉國周邊所有歸降的勢力。
其中一人身份最為特殊——羅斯帝國遠東總督,哈巴羅夫。
不久前,楊忠嗣與羅斯帝國的邊境沖突,以羅斯遠征軍的慘敗告終。
羅斯帝國固然龐大,但在楊忠嗣、越云、賀從龍、薛鎮(zhèn)等名將的聯(lián)手打擊下,加之奉軍迫擊炮與熱氣球組合,羅斯遠征軍全軍覆沒。
總督哈巴羅夫也成了階下囚。
李徹深知,兩個龐大帝國之間的較量不會就此草率結束。
即便羅斯帝國暫緩東進,奉國未來也必會西征。
但不是現(xiàn)在。
哈巴羅夫必須放回去,李徹需要通過他,與羅斯帝國女皇簽訂一份條約。
不過,在放回他之前,必要的恐嚇還是要有的。
。。。。。。
三日后,正午時分。
陽光灼灼,奉天宮外的廣場人山人海,聲浪滔天。
各國國主、使臣一個不少,皆被請上高達十數(shù)米的皇城城樓觀禮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