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紫禁城。
初冬的暖陽,透過乾清宮那巨大的琉璃窗,灑在光潔如鏡的金磚之上,為這座莊嚴肅穆的宮殿,平添了幾分難得的暖意。
崇禎皇帝朱由檢的心情,也如同這天氣一般,是他登基以來,從未有過的晴朗。
御案之上,不再是那些讓他頭痛欲裂的災(zāi)情奏報和黨爭檄文。
取而代之的,是一份份來自遼西和天津衛(wèi)的令人振奮的“商業(yè)報告”。
“……啟稟陛下,遼西‘皇商’船隊,首航江南,大獲成功!所攜之玻璃鏡、香皂、‘黃金蝦’等物,在松江府,三日之內(nèi),便被搶購一空!獲利……白銀,共計一十二萬兩!”
“……漕運總督陳瑄上奏,遼西‘護漕營’,協(xié)助海運濟漕,盡心盡力。首批稅糧,已于日前,安然運抵天津衛(wèi)!沿途無一損耗!”
“……錦衣衛(wèi)密報,江南商會會長汪直等人,已將首批五十萬兩白-銀,存入遼西銀行。另第一批由江南,招募而來的三千名流民,及五萬石鐵料,也已裝船,不日將抵達錦州港……”
每一個好消息,都像是一股甘泉,滋潤著崇禎那顆早已干涸的心。
他甚至已經(jīng)能從戶部尚書畢自嚴那張,不再像苦瓜一樣的老臉上,看到一絲久違的笑意了。
國庫,雖然依舊空虛。
但所有人都知道,只要那條連接著遼西與江南的“黃金航線”,能持續(xù)不斷地運轉(zhuǎn)下去。這個帝國的財政,就有了起死回生的希望!
而這一切的締造者——李睿,也成了崇禎每日,最期待也最“頭疼”的存在。
說他“頭疼”,是因為李睿的奏折,與朝中所有大臣的,都截然不同。
他的奏折里,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空洞的口號。
有的只是一條條,清晰得近乎冷酷的“項目申請”和“預(yù)算清單”。
“……臣,遼西總兵李睿,奏請陛下:為擴大鋼鐵產(chǎn)能,臣擬在錦州,新建高爐二十座,預(yù)計耗銀十五萬兩,工期半年。建成后,遼西鋼鐵年產(chǎn)量,可達百萬斤以上……”
“……臣奏請:為研發(fā)新式戰(zhàn)船,臣擬在錦州港,興建‘龍江船廠’,并高薪聘請西洋技師與本土巧匠。預(yù)計前期投入,白銀二十萬兩……”
“……臣再奏請:為推廣‘科學’,開啟民智,臣擬在遼西總學堂內(nèi),增設(shè)‘格物’、‘化學’、‘算術(shù)’、‘醫(yī)學’四大學院,面向全大明,招募有才之士,為我大明,培養(yǎng)新式人才……”
每一份奏折,都是在……要錢!要人!要政策!
那副理直氣壯的“甲方”姿態(tài),讓崇禎每次看到,都覺得又好氣又好笑。
這個李睿,哪里像個臣子?簡直就像個,恨不得將自己這個皇帝,都當成牛來使喚的“包工頭”!
但偏偏,他又無法拒絕。
因為,李睿的每一項“申請”,都精準地,打在了這個帝國最需要的,強國強軍的命脈之上!
“給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