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臣二人的那場深夜密談,為大明王朝的未來定下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充滿了鋼鐵與蒸汽氣息的宏偉基調(diào)。
崇禎皇帝在遼西又“微服”逗留了數(shù)日,與李睿就“京杭鐵路”的初步規(guī)劃、資金來源以及如何應(yīng)對朝堂阻力等問題進行了無數(shù)次深入的探討之后,終于心滿意足地踏上了返回京城的道路。
這一次,他帶走的不僅僅是合作的契約和對未來的希望。他的車隊里還多了一支由五十名“夜狼”特戰(zhàn)隊員組成的最精銳的護衛(wèi),以及一個由李睿親自挑選的、由十名精通算術(shù)、格物、工程學的“研究院”學者組成的“皇家首席顧問團”。他要將這些代表著“新學”的火種帶回京城,去點燃他那座早已冰冷僵化的宮廷。
而李睿在送走了這位“史上最大牌投資人”之后,也立刻將全部的精力投入到了一個比修建鐵路更加根本、也更加緊迫的問題之上——資源,尤其是煤與鐵。
這是工業(yè)革命的兩大基石。沒有足夠的、優(yōu)質(zhì)的煤鐵資源,一切的蒸汽機、鐵路、戰(zhàn)艦都不過是空中樓閣。遼西本地雖然也有一些小型的鐵礦和煤礦,但品位低、儲量小、開采難度大,早已無法滿足李睿那日益膨脹的“鋼鐵巨獸”的胃口。之前他還能依靠從倭國、朝鮮進口以及從關(guān)內(nèi)采購來勉強維持,但現(xiàn)在他要修建的是貫通南北的“京杭鐵路”,那將是一個對鋼鐵有著天文數(shù)字般需求的無底洞。光靠進口和采購,無異于被人扼住了咽喉。
他必須在自己的掌控范圍之內(nèi),找到足夠大的、屬于自己的煤鐵基地。
……
遼西總兵府,參謀部內(nèi)。一幅巨大的、由李睿親手繪制的大明北方地形與地質(zhì)構(gòu)造預(yù)測圖被掛在了墻壁的最中央。圖上用不同顏色的筆標注著山脈的走向、河流的分布,以及一些只有李睿自己才能看懂的、代表著不同礦產(chǎn)資源的神秘符號。
“大人,”新上任的參謀部主事宋應(yīng)星指著地圖,一臉的凝重,“根據(jù)我們對所有古代輿籍和地方縣志的查閱,整個遼西乃至北直隸地區(qū),有明確記載的大型鐵礦只有遵化一處。但那里礦脈深,開采難,且遠離我們的控制區(qū)?!?/p>
“至于煤礦,”他頓了頓,臉上露出一絲苦澀,“除了京西的門頭溝和山西的大同,其余地方皆是些不成氣候的小煤窯,不堪大用?!?/p>
他的話道出了這個時代資源勘探的巨大局限性。人們尋找礦產(chǎn)靠的不是科學,而是經(jīng)驗和運氣。
然而李睿卻笑了。
“宋先生,”他緩緩地走到那副巨大的地圖前,“誰說書上沒有記載的就一定不存在呢?”
他的手中拿著一根紅色的炭筆,目光如同最銳利的鷹隼,在地圖上緩緩地掃過。最終,他的筆落在了-個讓所有人都感到意外的地方——灤州,開平,也就是后世著名的“開灤煤礦”所在地。
“這里,”他的筆在地圖上重重地畫了一個圈,“地下沉睡著一條足以燃燒千年的黑色巨龍!”
他又將筆移動到了灤州的北部,遷安一帶。
“而這里,”他又畫了一個圈,“則埋藏著一座足以讓我們將鋼鐵產(chǎn)量翻上一百倍的鐵山!”
開平的煤,遷安的鐵!這便是李睿憑借著他那超越了千年的地質(zhì)學知識,為自己的工業(yè)帝國選定的第一個核心能源與原料基地。
在場的所有參謀和將領(lǐng)看著地圖上那兩個在他們看來平平無奇的地方,都面面相覷,臉上寫滿了不解和懷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