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個上臺的是一個唱戲的。
一看到唱戲的,朱吾適突然就驚醒了。
舞臺劇啊,怎么把這么重要的事兒給忘了呢。
別的不說,就把整本兒的聊齋改成舞臺劇,都夠演好幾年了。
還有金瓶梅。
這個不好改編,還是先改聊齋吧。
哪天把斗氣化馬也給改編出來。
唱的咋樣,朱吾適還是不知道。
他對戲曲是真的沒啥研究。
不過嘛,這都是傳統(tǒng)文化,不能丟的。
朱吾適決定將聊齋改編的時候就改兩版。
一版喜劇,一版舞臺劇。
觀眾愛看哪個看哪個。
還有梁祝啊,西廂記啊,孟姜女哭長城啊,白蛇傳啊。
這些個都可以改編嘛。
越想越是興奮,四號選手表演的啥他都沒注意。
無所謂了,反正有大眾評審呢,他現在考慮的是去哪里找演員和編劇。
舞臺劇的觀眾粘性可比那些個表演才藝的好多了。
就跟寫小說一樣,牛逼的作者都會在合適的節(jié)點結束這一章,那你下一章看不看呢?
越想越有搞頭。
當然了,該招聘藝人還是要招聘的。
一枝獨秀不是春嘛,要的就是百花爭鳴。
不然幾百米以后別人都會指著自己的鼻子罵。
就那個朱吾適,本來咱們華夏文化多姿多彩的,就怪這個癟犢子,搞得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都失傳了。
他朱吾適可不當歷史的罪人。
很快就到了飯點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