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天之后,第一批的選拔開始了。
以大明的交通,十天肯定是不足以讓全大明有才能的人都趕到應天府的。
但是朱吾適也沒有那么多時間等他們了。
所以他決定干脆分批招人,反正人才那肯定是多多益善,有多少他就要多少。
所以以后每隔十天他就會進行一次考試。
考上的就先去跟著解縉他爹先學著。
十天已經是極限了。
畢竟不是每個讀書人都特別有錢的,假如剛好第一天趕到應天府,那他們就要在應天府住十來天,這都是要花錢的。
考卷是解縉他爹出的。
作為一個大明土著,又學習過現(xiàn)代數(shù)理化,甚至還當過老師的人,解縉他爹出個簡單的試卷那是一點兒問題都沒有的。
試卷的內容也很簡單。
首先就是作文,這個是朱吾適要求的。
語文可不僅僅是學習寫字那么簡單的。
閱讀理解和表達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閱讀能力不行,那應用題看都看不懂,怎么解答。
如果表達能力不行,那怎么當老師,怎么把課講清楚呢。
所以作文就挺合適的,給一段話,或者一個場景,然后讓參加考試的人寫一篇不少于八百字的作文。
根據他們寫的作文,也能看出他們的閱讀理解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了。
第二部分就是數(shù)理化。
數(shù)學題目要稍微深奧一些,畢竟數(shù)學自古就有,大部分讀書人其實多少也都會學一點的。
只不過科舉不考,所以大部分人也就真的稍微學一下就完事兒了。
所以數(shù)學題目就分了兩種,前面是比較基礎的。最后有一道附加題,這道附加題就比較難了。
目的自然是篩選出那些數(shù)學本身就學得好的人。
這些人自然是要加分的。
然后就是基礎的物理和化學了。
這兩種題目跟附加題一樣,也是為了篩選出專業(yè)人才。
林子大了什么鳥都有的。
就算一開始每個讀書人開始讀書的目的都是科舉。
但是等到孩子長大了,有了自己的想法之后,自然會發(fā)展出不同的興趣愛好。
就跟現(xiàn)代的學生一樣。
大家都在同一個年紀入學,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