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浩在沙漠中與蝗魔族的激戰(zhàn),通過各種渠道迅速傳播開來。
龍佑APP上的直播畫面讓無數(shù)人見證了這場驚心動魄的戰(zhàn)斗。
"太震撼了!應龍真的存在!"
"他在保護我們的文化遺產!"
"這就是我們華夏的守護神!"
網絡上的評論如潮水般涌現(xiàn),每一條都充滿了敬佩和感動。
更重要的是,整個河西走廊沿線的民眾都被深深觸動了。
在嘉峪關,當?shù)氐奈奈锉Wo志愿者們自發(fā)聚集在關城下。
"我們的祖先在這里守護了千年,現(xiàn)在輪到我們了!"一位老者激動地說道。
"應龍在為我們戰(zhàn)斗,我們也要盡自己的力量!"
很快,數(shù)百名志愿者組織起來,開始清理蝗魔留下的破壞痕跡。
在武威,雷臺漢墓的管理員們連夜趕到現(xiàn)場。
"馬踏飛燕是我們的驕傲,絕不能讓它受到任何損害!"館長堅定地說道。
他們在文物周圍布置了防護措施,確保萬無一失。
在張掖,丹霞地貌景區(qū)的工作人員們也行動起來。
"這些彩色山巒是大自然的杰作,我們要保護好它們!"
他們在各個觀景點設置了監(jiān)控設備,隨時準備應對可能的威脅。
在玉門關,考古隊的專家們放棄了休息時間。
"春風不度玉門關,但我們的心意一定要傳達給應龍!"隊長感慨地說道。
他們連夜整理文物資料,希望能為張浩提供更多有用的信息。
更令人感動的是,普通民眾也紛紛行動起來。
在敦煌市區(qū),一位賣烤羊肉串的大叔對顧客們說:
"今天的羊肉串免費!為應龍加油!"
"他在保護我們的莫高窟,我們也要支持他!"
在酒泉,一群中學生自發(fā)組織了"絲路文化保護小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