瓊州海峽通航恢復的消息在沿海即刻傳開,碼頭汽笛此起彼伏。張浩沒有停,他從九宮水府陣心拔高,回望整片南海的風、水、電、火四勢交錯,像一張被風暴拉扯的舊漁網,隨時可能再度撕裂。
若只固一峽而棄群岸,便是治標不治本。要穩(wěn)住南海沿岸的百港千灣,需把工程與術法擰成一股繩——織一張“海網”,讓每一個港、每一處海脊、每一段海溝都入網受控。
“海網聯(lián)控,從此時,此地,此龍起?!?/p>
他俯沖入瓊州北口海底,以九宮水府的中宮為第一節(jié)點,向西北、東北兩側放射龍力絲縷,像從結實的浮漂抽出主線,去牽掛更多浮漂。
每一縷龍力穿插海床,勾連起沉睡的水脈,沿岸的防波堤與消浪堤在“龍佑”指令下亮起紅藍相間的光帶——那是工程側的“潮壓感應條”,與張浩的龍力共振,組成最底層的數(shù)據(jù)脈絡。
“節(jié)點起,網紋顯。”
張浩昂首,龍吟出喉,音波化成細密的鱗形符號,印在海面與海床之間。每一枚鱗符皆是一枚微陣:
井字波阻:在港灣入口阻滯相位不合的波群,防止兩股潮頭互撞;
箍環(huán)回瀾:在碼頭外海做能量回收,截取溢散浪能;
潮膜緩釋:將驟漲的潮壓引導進沿岸潮塘,緩釋再放。
工程側迅速響應。沿海各港的調度從“龍佑”APP接收任務:
打開堤頂?shù)闹悄艹遍l,配合潮膜緩釋檔位;
啟動港機的“風暴靜默”,給吊機與軌道加設抑振;
低位岸電切到“優(yōu)先供船”,保障救援與運補船只。
光帶在海岸線鋪開,好似為整條海邊縫上磷光的縫線。
“龍王,南沙、北部灣、珠江口,三個方向的風應、潮位數(shù)據(jù)接入完成。”調度臺在“龍佑”里報告。
“接雨衡云系統(tǒng)。”張浩吐字如雷。
云層內的“雨衡”應答,三十六座云測塔同時轉向,云高、風切變、雷壓數(shù)據(jù)下瀉入海。張浩以龍角為分配樞紐,給海網三層賦權:
表層:風面聯(lián)控。以風纜走廊為骨,控制十米以下風場,保護近海作業(yè);
中層:潮脈聯(lián)控。以水府扼口為樞紐,馴服兩百米內潮汐,保障航道通暢;
底層:巖火聯(lián)控。以火山燈串為警戒,監(jiān)測海底熱脈與氣泡涌泉。
三層疊合,網形成。
張浩在珠江口外推開一片“靜?!保囆新?lián)控。十數(shù)座港口的潮位曲線在“龍佑”大屏變得整齊,仿佛被一只看不見的手梳過。
然而,網起必有逆鱗。
水下,一團黑影貼著海床滑行,速度極快。它不像梼杌那般粗暴,反而細長、柔韌,像蛇,卻不是蛇;像魚,卻比魚多了九分惡意。
那影子在一處海脊微微停頓,抬起頭,露出三裂的唇,嘴角長著細密的須。它對著張浩布下的“鱗符”輕輕一噴,鱗符竟像被酸蝕過般暗了一片。
“誰?”張浩龍尾一擺,卷起海床沙塵,金焰龍眸照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