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論。
題目不長,卻字字千鈞,仿佛能壓得人喘不過氣來。
《論通漕運、開海禁二策,何者更利東南民生》
其下還有題解,將問題剖析得更為詳盡。
杭州府戶繁田少,工巧粟匱。
朝堂之上,有兩派之爭。
一派主張大疏漕運,引江淮之粟以濟東南;另一派則力主開放海禁,通南洋貿(mào)易以易糧。
二者皆為利國之策,然國力有限,難于并舉。
題目要求考生分析二者得失,并最終擇一而行,論證其如何能達“糧豐、民富、帑實”三善之境。
這是一道死題,也是一道活題。
說它死,是因為它將漕運與海禁置于對立,逼著考生去做一個非此即彼的選擇。
無論選哪一個,都必然有其難以彌補的弊端,極易被人抓住痛腳,批得體無完膚。
說它活,是因為它觸及了大乾王朝東南沿海最核心的經(jīng)濟命脈。
若真有經(jīng)天緯地之才,未嘗不能跳出這題目設下的窠臼,提出石破天驚的見解。
考棚之內(nèi),氣氛愈發(fā)凝重。
許多剛剛在詩賦上揮灑完才情的考生,此刻面對這道策論,卻是眉頭緊鎖,如臨大敵。
筆尖懸在紙上,遲遲不敢落下。
這不僅僅是考驗學識,更是考驗一個讀書人的眼界、格局與擔當。
陸明淵的唇角,卻在無人察見的角度,微微勾起了一抹弧度。
這道題,對他而言,簡直是量身定做。
漕運與海禁,當真水火不容么?
在他那來自后世的記憶里,無論是煌煌大宋,還是鐵血大明,都曾有過將二者結合,相輔相成的輝煌時期。
漕運為骨,海運為翼,方能撐起一個帝國真正的繁華。
強行將其割裂對立,不過是廟堂之上,某些利益集團為了黨同伐異而制造出的偽命題。
他的思緒如電光石火般閃過。
趙夫子曾提點過他,當今杭州知府雖是文官出身,卻極重實務,最厭惡空談闊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