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皇帝八歲這一年的年中,蕭遲開始偷懶,有時不去上早朝,讓小皇帝自己去。
有意讓小皇帝獨自去面對朝臣。
小皇帝從小跟著父王,是蕭遲帶在身邊言傳身教的,雖才八歲半,但對政事已經(jīng)很敏銳,且能有自己的一套見解和處理思維。
但到底還小,時常會遇到一些重要的政事,他不知道自己的處理方法對不對。
往往這種時候,他就會將事情先壓著。
下了早朝,找父王,跟父王討論。
蕭遲每每都會先細(xì)心聽兒子的想法,再加以鼓勵,或點撥指導(dǎo)。
奏折還是蕭遲在批閱。
但蕭遲會特地挑出一些,等兒子功課完成后,給兒子自己去批閱。
小皇帝有不知如何處理的,或拿不定主意的,就會立即請教父王,跟父王討論。
小皇帝成長迅速。
如此過了一年,蕭遲去上朝的次數(shù)越來越少,有時甚至一個月都沒去上過朝。
朝臣入宮找蕭遲議事。
有時蕭遲也不在,是小皇帝在。
朝臣們都在猜測,北定王是不是要放權(quán)給小皇帝了。
小皇帝雖然還小,但極聰慧有主見,十歲不到的年紀(jì),處理起政務(wù)來,已經(jīng)是邏輯思維清晰、初露手段鋒芒,頗有其父……呃不對,是北定王,頗有北定王的風(fēng)姿威嚴(yán)。
還有少數(shù)忠于梁氏皇族的朝臣和梁氏宗親,心思開始不安分地活絡(luò)起來。
蕭遲不上朝,有時也不在御書房,朝臣宗親可以單獨見到小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