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慶石油管理局的大院內,高樓大廈鱗次櫛比,現代化的氣息撲面而來。而在這片繁華之中,卻有一座格外突兀的墳墓
——
張素珍墓。它就像一個來自過去的使者,靜靜躺在大院的一角,與周圍的高樓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仿佛時間在這里打了個結,一邊是飛速前進的現代文明,一邊是凝固在歲月里的往昔。
這座墓的主人張素珍,是中國石油工業(yè)初期的開拓者。1979
年,她離世后被安葬于此,彼時這里還是一片荒蕪,雜草叢生。隨著大慶的蓬勃發(fā)展,石油管理局不斷擴建,周邊的土地逐漸被高樓覆蓋,曾經的荒冢大多被遷移,可張素珍墓卻留了下來,成為了大院里一道獨特又神秘的風景
。也正因如此,關于這座墓的神秘傳說在民間悄然流傳,越傳越廣,越傳越離奇,吸引著人們不斷探尋它背后的故事,究竟是什么原因讓這座墓在現代化的浪潮中屹立不倒?又是什么力量讓它成為了當地人心中的禁忌之地?
張素珍,一位來自甘肅的平凡女子,卻在新中國石油工業(yè)發(fā)展的初期,踏上了不平凡的征程。20
世紀五六十年代,國家石油資源匱乏,大慶油田的發(fā)現,猶如黑暗中的曙光,吸引著無數有志之士投身到這場石油大會戰(zhàn)中。張素珍便是其中一員,她懷揣著對祖國石油事業(yè)的熱忱,背井離鄉(xiāng),來到了這片荒無人煙、冰天雪地的東北大地。
那時的大慶,條件艱苦得超乎想象。沒有現代化的機械設備,一切都靠人力。住的是簡陋的帳篷,冬天寒風刺骨,夏天蚊蟲肆虐;吃的是粗糧咸菜,常常填不飽肚子。但張素珍沒有絲毫退縮,她和其他石油工人一起,風里來雨里去,在油田上揮灑著汗水。她參與打井、采油等各項工作,雖然身為女子,但干起活來絲毫不輸男同志,搬設備、扛油管,每一項任務都完成得又快又好
,憑借著吃苦耐勞的精神和無私奉獻的品質,贏得了大家的一致贊譽
。
在石油會戰(zhàn)的日子里,張素珍還時常照顧身邊的工友。誰生病了,她會熬藥送飯;誰工作累了,她會講笑話、拉家常,給大家鼓勁打氣,就像溫暖的陽光,照亮了艱苦歲月里每個人的心房。就這樣,張素珍在大慶這片土地上,默默奉獻了自己的青春和熱血,成為了中國石油工業(yè)初期開拓路上的一顆閃耀星辰
。
1979
年,張素珍永遠地離開了她奮斗了半生的油田,被安葬在當時還是荒地的石油管理局附近。那片土地,埋葬著許多為油田開發(fā)而逝去的人,是他們奮斗的見證。隨著時間的推移,城市飛速發(fā)展,石油管理局不斷擴建,周邊的墳墓大多被遷移,可張素珍墓卻留了下來,成為了一個特殊的存在
,仿佛在訴說著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也為后續(xù)一系列神秘傳說埋下了伏筆
。
隨著石油管理局的進一步規(guī)劃與建設,這片土地即將迎來新的面貌,張素珍墓所在的區(qū)域也被納入了建設范圍。按照計劃,這里要建造一座現代化的辦公大樓,為了給大樓騰出空間,施工隊接到了遷墳的任務。起初,這在他們看來不過是一項再普通不過的工作,以往遷墳的經歷讓他們對這次任務充滿了信心
。
當施工隊帶著推土機來到張素珍墓前時,奇怪的事情毫無征兆地發(fā)生了。那輛轟鳴著的推土機,在距離墳墓僅有短短幾米的地方,突然毫無緣由地熄火了。操作推土機的師傅瞬間愣在原地,臉上寫滿了疑惑。他急忙重新啟動機器,可無論怎樣轉動鑰匙、踩動油門,發(fā)動機都毫無反應,就像是被一只無形的大手掐斷了生機。
包工頭得知此事后,第一反應是機器出了故障。他皺了皺眉頭,心里想著怎么這么不巧,便吩咐工人再開來一輛推土機。然而,更詭異的事情接踵而至,第二輛推土機靠近墳墓時,竟和第一輛一模一樣,在相同的位置突然熄火,怎么也發(fā)動不起來。此時,工人們的臉上都露出了不安的神色,開始交頭接耳,低聲議論著這奇怪的狀況
。
但包工頭依舊不信邪,他覺得這肯定只是巧合,或者是這兩輛推土機剛好都有問題。于是,他又讓人調來了一輛全新的挖掘機,想著挖掘機動力更強,應該不會出現同樣的情況。挖掘機緩緩靠近墳墓,開始進行挖掘作業(yè)。起初,一切看似正常,挖斗不斷地將墳墓周邊的土挖起、倒出
??删驮诖蠹疑陨运闪艘豢跉獾臅r候,只聽
“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