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某年初春,董志塬中部塬畔的小崆峒山已浸在祈福的暖意里。自打明末清初興起廟會,這座不算巍峨的山,便成了隴東百姓心中的圣地
——
不必攀險峰,只需踏著塬上的黃土石階往上走,就能聽見山間隱約的梵音,聞見提前備好的香燭氣息,仿佛連風(fēng)都裹著祈福的虔誠。
這年的祈福法會格外隆重,周邊州縣的善男信女早早往山上趕,石階旁的小攤支起了糖畫、油糕,孩童攥著大人的衣角,眼睛卻盯著攤主手中翻飛的糖絲。最引人期待的,是寧縣和鎮(zhèn)原的兩位面塑藝人
——
法會要靠他們捏的
“面鬼”
驅(qū)邪納福,這是傳了多年的規(guī)矩。
寧縣的王師傅是頭回上山,他肩扛著半袋面粉,腰上別著把磨得發(fā)亮的木刮刀,走到臨時搭的棚子前,先掏出煙袋鍋子,“吧嗒吧嗒”
抽了兩口。煙圈剛散,他抓起粗瓷茶壺猛灌一口,抹了把嘴便挽起袖子:“面粉都拿來,別耽誤了時辰!”
幫手遞過三大袋面粉,他竟單手拎起,一股腦倒進半人高的瓦盆里,又舀了幾瓢溫水,雙手插進面粉中,“嘿”
地一聲發(fā)力。面團在他掌下翻涌,筋骨似的筋道漸漸顯出來,不過半個時辰,一個足有水桶大的面團就立在案上,泛著溫潤的白。
王師傅瞇眼打量片刻,抄起木刮刀,“唰”
地一下切下一大塊面團。他不打底稿,手指翻飛間,面團先捏出丈高的輪廓,再用刮刀刻出鬼王的眉骨
——
兩道眉峰斜斜上挑,像兩把出鞘的刀;接著按出眼窩,嵌上兩顆黑炭做的眼珠,猛地一按,眼珠便
“瞪”
了起來;最后捏出獠牙,每一顆都帶著鋒利的弧度,連嘴角的紋路都刻得力道十足。待他把鬼王立在棚外的木架上,風(fēng)一吹,鬼王的衣角(面團捏的)似在飄動,圍觀的人倒吸一口涼氣:“這鬼王,怕是真能鎮(zhèn)住邪祟!”
棚子另一頭,鎮(zhèn)原的李師傅正坐在小馬扎上,面前擺著十幾個小巧的瓷碗,每個碗里都盛著一小塊分好的面粉。他性子靜,接過面粉后便沒怎么說話,只把袖子挽到小臂,露出細瘦卻有力的手。他先取一塊面粉,在掌心揉成圓團,指尖輕輕一捏,圓團就成了小鬼的腦袋;再用竹針挑出眼窩,捏出長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