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色的符篆貼在小童的腦袋上,只見它的神情逐漸變的輕松,然后便哐當(dāng)一聲倒在地上。
韓瘋子舒了一口氣,將小童搬到床上,臉上滿是可憐。
小童跟韓瘋子一樣,自打這金代古墓建成開始,就被命運的繩子死死的綁在這大窩嶺。
只不過小童是以一人的性命承當(dāng)所有,而韓瘋子則是以一整個家族長達幾百年的、幾十代人為代價。
他們說到底都是可憐人。
第二天早上,張建國便騎上馬鹿準(zhǔn)備上山。
“建國建國,你干嘛去啊?”
張建國見何雨柱正拎著一個牛皮紙袋,便說道:
“上山找猴子,咋啦?你干嘛呢,來這么早?”
何雨柱說完便往張建國手里塞了一把糖,說道:
“害,我跟謝蘭的婚事不是定了嗎?我尋思給大家發(fā)點喜糖,大家樂呵樂呵?!?/p>
“行,那你忙著,我先上山?!?/p>
“建國,你找猴子干嘛?做猴腦???建國,你要不然換成豆腐腦?”
何雨柱說完便面色漲紅,眉頭皺成鐵疙瘩。
猴腦作為華夏的禁菜,跟三吱兒、烤鴨掌、鐵板甲魚齊名。
所謂的三吱兒,其得名源自食用時的詭異聲響——當(dāng)用燒紅的鐵頭筷子刺入活生生的小老鼠口中時,初生幼鼠會發(fā)出三聲凄厲的慘叫,這三聲慘叫正是這道菜名的由來。
而烤鴨掌聽起來普普通通,實際上是活鴨被倒吊起來,雙腳被強行剝離。為了保持鴨掌完整,常采用烙鐵去骨法:將燒紅的鐵器按在鴨掌上,使鴨肉與骨頭分離。
而這兩樣跟猴腦相比,簡直就是大善人。
猴腦作為四大珍饈之一,在明清時期可謂風(fēng)光無限。
據(jù)《本草綱目拾遺》記載,猴腦可補腦髓,益虛損,引得無數(shù)權(quán)貴趨之若鶩。
活猴被固定于特制木凳,頭頂被強行開洞。技藝嫻熟的廚師手持銀勺,緩緩伸入猴腦取出瑩白腦髓,淋上熱油、醬油、香料等配料。
令人發(fā)指的是,為保證食材新鮮,猴子往往在意識清醒時就被開顱。有記載描述:猴眼圓睜,淚流不止,四肢掙扎卻無能為力。
所以何雨柱見張建國準(zhǔn)備抓猴子,整個人都不好了。
張建國擺擺手說道:
“呵呵,我沒那個愛好,猴腦跟豬腦估計都是一個味道,沒啥特別的,我懶得吃。我這不是尋思給咱們飯店搞點不一樣的節(jié)目嗎?搞兩只猴子來養(yǎng)。”
何雨柱舒了一口氣,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