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麩混合野苜蓿的雞食,只勉強支撐了幾日。那半袋珍貴的麩皮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減少,像沙漏一樣無情地提醒著趙小滿那十斤粟米的代價。母雞雖然活了下來,甚至恢復了些許精神,但依舊瘦弱,離產(chǎn)蛋遙遙無期。每日的喂食,都像是在往一個看不見底的黑洞里填塞本就不多的資源。
焦慮啃噬著她。她不能坐視這筆“投資”毫無回報。
她的目光再次投向了那個幾乎被遺忘的角落——堆肥坑。
那里不只有腐爛的草葉和有限的糞肥,還藏著別的可能。她記得之前翻動堆肥時,偶爾能看到一兩條快速蠕動著、想要鉆回黑暗深處的**蚯蚓**。
這些以腐殖質(zhì)為食的軟體蟲子,是雞最天然、最渴望的蛋白質(zhì)來源!
這個念頭讓她精神一振。她立刻走到堆肥坑旁,用那柄邊緣已崩缺得厲害的石鋤,小心地刨開表層半腐熟的堆肥。
濕潤、溫熱、帶著發(fā)酵氣息的泥土被翻開。一下,兩下……
突然,幾條粉紅色的、肉滾滾的蚯蚓受驚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驚慌地扭動著身體,試圖鉆回安全的黑暗中去!
趙小滿眼疾手快,顧不上那黏濕的觸感,迅速伸手將它們一一捉起,扔進旁邊一個破陶碗里。它們在她指尖扭動掙扎,滑膩而充滿生命力。
她繼續(xù)挖掘,動作更輕、更仔細,像是在挖掘真正的寶藏。堆肥坑不大,但深處的腐殖土里,果然藏著一個小小的、不為人知的蚯蚓群落。它們是她無意中創(chuàng)造的這片微小沃土的居民。
一鋤,一捉。破陶碗里的蚯蚓越來越多,糾纏成一團粉紅色的、不斷蠕動的蛋白質(zhì)團塊。
母雞似乎嗅到了這極致誘惑的氣息,變得異常焦躁和興奮,在她腳邊來回踱步,伸長脖子,發(fā)出急切而短促的“咯咯”聲,眼睛死死盯著陶碗。
趙小滿捉了約莫一小把,覺得足夠了??沙掷m(xù)的索取,不能竭澤而漁。
她將陶碗放到地上。
母雞幾乎是撲了上去,尖喙如閃電般啄食,貪婪地將那些扭動的蚯蚓吞咽下肚,發(fā)出滿足的、急促的咕嚕聲。
這一餐,遠比那些干癟的麥麩混合物來得痛快。
從這一天起,趙小滿的日常勞作又多了一項:定期小心地翻動堆肥坑,捕捉一小部分蚯蚓。她嚴格控制著數(shù)量和頻率,確保這個小小的“蛋白質(zhì)農(nóng)場”能夠持續(xù)。
效果立竿見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