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幗青”的名聲如同它的顏色一般,清澈而迅疾地流淌開來,不僅帶來了瑞福祥染坊的合作邀約,更在更廣闊的市場激起了漣漪。訂單如雪片般飛來,原先主要為滿足社內(nèi)需求的紡織規(guī)模,頓時顯得捉襟見肘。擴建紡織產(chǎn)能,招募更多人手,成了擺在巾幗農(nóng)社面前最緊迫的任務(wù)。
然而,人手從何而來?屯中健壯的婦人大多已在農(nóng)社各司其職,或忙于田間,或操持副業(yè),難以大量抽調(diào)。若從外村招募,管理、信任又成問題。一時間,如何快速組建一支可靠的紡織隊伍,讓趙小滿和王二嬸等人頗感棘手。
這一日,趙小滿巡視屯子,路過村西頭一間低矮的茅屋,聽見里面?zhèn)鱽砉?jié)奏均勻、幾不可聞的“咔嗒”聲。她心中一動,推門進去。只見昏暗的光線下,一位脊背佝僂幾乎彎成九十度、臉上布滿皺紋的老婦人,正坐在一臺矮小的舊織機前,雙手如同枯枝,卻異常靈巧地引緯穿經(jīng),織梭在她指間飛舞,動作之熟練、姿態(tài)之沉穩(wěn),竟給人一種奇異的美感。她是屯里的劉駝婆,年輕時便是織布好手,后來因故駝背,便極少出門,幾乎被人遺忘。
“劉婆婆,您這手藝真好?!壁w小滿輕聲贊道。
劉駝婆抬起頭,渾濁的眼睛看了趙小滿一眼,又低下頭去,聲音沙啞:“老了,不中用了,也就這點老本行,還能混口飯吃?!?/p>
趙小滿心中卻如同被一道閃電照亮!她猛地想到,屯子里像劉駝婆這樣的人,何止一個?還有因眼疾視力模糊、卻聽力手感超常的王瞎子婆,因幼時患病腿腳不便、卻雙臂靈巧的李跛腳嬸……她們往往因為身體的殘缺,被排除在主要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之外,被視為家庭的負累,只能在陰影中默默凋零。但她們其中許多人,卻可能保留著或被生活磨礪出了某些非凡的技藝,比如這需要極大耐心和手上功夫的紡織!
一個大膽的念頭在她心中成型。
回到立身堂,她立刻召集核心議事,提出了一個令所有人愕然的設(shè)想:專門成立一個“織造院”,主要吸納屯中乃至周邊村落那些身有殘疾、被視為“無用”的婦人,讓她們從事紡線、織布等工作。
“啥?讓那些駝子、瞎子、瘸子來織布?”有人當場表示懷疑,“她們連走路都費勁,能織出好布?別把咱們的好棉花糟蹋了!”
“是啊,小滿,這能行嗎?織布可是精細活。”王二嬸也面露憂色。
趙小滿卻目光堅定:“二嬸,各位,咱們不能只看她們不能做什么,要看她們能做什么!劉駝婆織的布,緊實勻稱,不比任何人差!王瞎子婆紡的線,又細又勻,靠的是手感和耳朵!李跛腳嬸坐在那里,一天能紡的線,比許多手腳齊全的人還多!她們?nèi)钡牟皇悄芰?,是機會,是一個能讓她們發(fā)揮所長的位置!”
她頓了頓,環(huán)視眾人,聲音鏗鏘:“咱們農(nóng)社,立的本就是讓弱者有依、讓困者有助的宗旨!如今有了機會,豈能將她們排除在外?好布,靠的是好手藝、好耐心,不是靠挺直的脊梁和利索的腿腳!”
一番話,說得眾人啞口無言,細細想來,確是此理。
說干就干。趙小滿親自選址,在屯子邊緣一處安靜向陽的坡地上,利用舊物料,建起了一座寬敞、平整、出入方便的大院,掛上了“織造院”的牌匾。院內(nèi)的織機、紡車都經(jīng)過特意改造,高度適宜,便于坐姿操作,光線也布置得格外充足柔和。
消息傳出,在那些殘弱婦人和她們的家庭中引起了巨大震動。起初是遲疑、不敢相信,直到劉駝婆第一個被孫輩攙扶著,走進那明亮溫暖的織造院,撫摸著她專屬的、高度正好的織機時,渾濁的淚水滴落在嶄新的經(jīng)線上。
接著,眼神不好、卻堅持要“摸摸棉花是啥樣”的王瞎子婆來了;腿腳不便、卻臂力驚人的李跛腳嬸來了;還有因各種原因身體殘疾、幾乎被遺忘在角落里的婦人們,一個個懷著忐忑、希冀與一絲久違的尊嚴,走進了織造院。
趙小滿根據(jù)她們各自的情況分配活計。手巧心細的負責(zé)難度高的織造,聽力手感好的負責(zé)紡線質(zhì)檢,行動不便但上肢有力的負責(zé)整經(jīng)、卷布等輔助工序。她甚至請周硯清來,為那些尚有微弱視力的婦人,講解“巾幗青”染色的原理和布匹的規(guī)格要求,讓她們明白自己手中工作的價值。
織造院里,沒有歧視,沒有憐憫,只有相互扶持和對自己手藝的專注。咔嗒的織機聲、嗡嗡的紡車聲,匯成了一曲獨特的生命樂章。那些曾被命運折彎的脊梁,在此刻為了創(chuàng)造價值而挺起;那些曾黯淡無光的眼眸,在專注于手中絲線時,煥發(fā)出別樣的神采。
一日,王二嬸前來織造院查看進度,看著劉駝婆織出的那匹“巾幗青”布,布面平整,紋理細密,顏色均勻,忍不住撫摸著贊嘆:“這布織得,真叫一個地道!”
她轉(zhuǎn)頭看向滿院子正在忙碌的、身有殘疾卻神情專注的婦人們,眼眶微微發(fā)熱,笑著對身邊的趙小滿感慨道:“小滿啊,還是你看得準!這好線,果然不要直脊梁!咱們這織造院,收的不是殘弱,收的是寶貝??!”
殘弱光輝,照亮斗室。
織造院的設(shè)立,不僅解決了產(chǎn)能問題,更賦予了這些被邊緣化的女性新的生命價值。
王二嬸一句“好線不要直脊梁”,道破了才能與價值評判的真諦。這些曾被忽視的“殘弱”婦人,用她們靈巧的雙手和堅韌的意志,將潔白的棉絮和深邃的“巾幗青”,編織成了照亮自身、也照亮農(nóng)社未來的燦爛云錦。巾幗農(nóng)社的包容與務(wù)實,在此刻得到了最動人的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