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老三自告奮勇,準備前往朱煐府邸。
他是北邊的商賈,眾人對其底細也不清楚,只是曉得做著糧食生意,做的很大。
胡老三最不乏的就是冒險精神,據(jù)說他年輕時三起三落,機緣巧合才成了今天的胡老三,做了這么大的買賣。
胡老三家大業(yè)大,不過卻只有一個兒子,是家里的獨苗苗,他對這個兒子可以說是無比看重,花了重金聘請了老師,是曾經(jīng)在國子監(jiān)就讀過的一個學生,后來科舉接連不中心灰意冷發(fā)誓不再科舉。
可即便是這樣的人才,也花了胡老三好大的心力和功夫。
錢財之類的還好說,主要還是讀書人的傲氣,但凡是有些氣節(jié)的讀書人,哪怕商賈給錢,也是不太愿意教授商賈家的兒女的,這樣顯得很掉價,堂堂讀書人,當不為五斗米折腰,這為了錢去教商賈之子?是為讀書人所不齒!
胡老三好說歹說,給錢還低三下四地拜訪,這才讓對方感受到了重視,決定收這個錢教他的兒子。
當然,這讀書人中也不乏見錢眼開之輩,可胡老三卻也是有腦子的,他不愿意這樣的人來教自己的兒子,他希望兒子成的是頂天立地的讀書人,胸中有浩然正氣,而不是一個趨炎附勢的小人,眼里只有銀子。
因為胡老三覺著自己就是這樣的人,趨炎附勢,眼里只有銀子,他看不起自己,所以不希望兒子會變成自己這樣的人。
在胡老三看來,學生是會像老師的,老師要是品行不端,那學生就會跟著有樣學樣,他要給兒子找的老師,必須德才兼?zhèn)洌?/p>
而如此一來,問題又回到了最初,德才兼?zhèn)涞淖x書人,看不上商賈??!
人家不為五斗米折腰的。。。。。。
大明的讀書人和后世的讀書人可不同,這區(qū)別可大了去了,大明的讀書人要是真有本事,不說參加科舉高中什么的,你但凡只要是個秀才,那在大明生活都能生活的頗為滋潤。
只要你是秀才,你的田地就可以免收田稅,哪怕你自己不種地,你完全可以將這地給別人中,然后收少一些的租子,你依舊有賺頭,也有的秀才就出個名頭,讓人將田地掛靠到自己的名下,抽取少量的租金,什么也不用做就有錢入賬。
同時這個時代能識文斷字的都是少數(shù),更別說有秀才之名的了,少數(shù)意味著稀缺,稀缺意味著有價值!正所謂物以稀為貴,你的稀缺性往往就代表了你在這個社會上的價值以及你所能獲取的報酬。
無論是給人寫信還是教人讀書,秀才的身份都獲得一筆不斐是收益。
至少對于大部分的秀才而言,但凡不是清高到極致的,吃喝大抵是不愁的。
而吃喝不愁也就意味著他們有著不為金錢折腰的資本!畢竟這有錢難買也高興啊!
正是因為胡老三找過,所以他才明白,一個德才兼?zhèn)涞睦蠋?,對于一個商賈之家而言有多么難找!
他做夢都想給兒子找個好老師,讓兒子能夠在日后成為一個有用的讀書人,能不像自己一樣走到哪里都被人鄙夷,指指點點,胡老三明白,哪怕自己有錢,哪怕是明面上自己與各地官員觥籌交錯,哪怕人家人前對自己客客氣氣,可眼神中藏著的那一抹鄙夷,他看得分明,背地里對自己都是不屑一顧的。
胡老三明白,這一切都是因為自己是商賈,是自己的身份所導致的。
士農(nóng)工商,誰讓自己是最低賤的商賈呢?
有錢地位還低,這在后世無法想象,可實際上現(xiàn)實就是如此,類似于后世的七八十年代,大家對下海發(fā)財?shù)耐稒C倒把的個體戶充滿了鄙夷,差不多就是類似的感覺,后世商賈地位的提升單純只是政策方向上的調(diào)整,錢能轉(zhuǎn)化成政績,于是各地開始搞經(jīng)濟,開始拉攏商賈。
一切以經(jīng)濟建設(shè)為中心,這一句話才是讓商賈地位提升的根本。
畢竟商賈在經(jīng)濟建設(shè)的過程中扮演著十分重要,不可或缺的角色。
本質(zhì)上商賈的地位提升不是因為商賈本身,而是因為當權(quán)者的需要,僅此而已。
而顯然,在眼下的大明,無論是老朱還是百官都并不覺得大明的發(fā)展需要商賈,甚至覺得商賈不事生產(chǎn),影響到了大明的發(fā)展,事實上不光是大明,自古以來形成的觀念都是如此,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商賈有錢卻地位依舊低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