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如白駒過隙,轉眼便到了六月初夏。
北京的天氣已然熱了起來,但早晚仍帶著一絲涼爽。
清華園內綠樹成蔭,蟬鳴初起,學期的氣氛在期末考試結束后,漸漸被一種輕松的暑期氛圍所取代。
過去的兩個多月,對呂辰而言,是充實而忙碌的。
學業(yè)上,他憑借著強大的學習能力和不懈努力,不僅輕松應對了機械制造專業(yè)的各門課程,還在圖書館查閱了大量國內外技術資料,進一步夯實了自己的理論基礎。
同時,他也沒有放下在郎爺、田爺那里學到的本事,偶爾得空便去請教,對古籍版本和古玩鑒定的理解愈發(fā)精深。
而更多的精力,則投入到了遠在密云的白楊村蔬菜基地。
自從四月中旬那次觸目驚心的旱情調研后,呂辰切實履行起了“聯(lián)絡員”和“技術翻譯”的職責,成為了連接軋鋼廠、農學院與白楊村之間最關鍵的橋梁。
在李懷德主任的強力推動下,紅星軋鋼廠的支援迅速而高效。
打深井所需的鉆探設備和經(jīng)驗豐富的技術工人很快協(xié)調到位,由廠里工會組織,以“工農互助,支援農業(yè)第一線”的名義,組成了一支精干的支援小隊,帶著柴油、勞保用品和急需的零件,開赴白楊村。
馬教授那邊更是全力以赴。他回到農學院后,立刻組織了一支由教授和優(yōu)秀學生組成的專項技術小組,幾乎常駐白楊村。
呂辰和那兩名農學院的同學,則負責將馬教授團隊制定的《深井選址建議》《簡易滴灌系統(tǒng)制作與使用指南》《旱棚紅蜘蛛綜合防治方案》《通風與溫度控制優(yōu)化要點》等技術文件,用最通俗易懂的語言和圖畫,講解給村里的干部和婦女代表聽,確保每一項措施都能落到實處。
過程并非一帆風順。打井過程中遇到了堅硬的巖層,進度一度緩慢;新推廣的瓦罐滴灌,村民們開始時不得要領,浪費了不少水;配置農藥的比例,也需要反復叮囑才能掌握準確。
但無論是軋鋼廠的工人師傅,農學院的師生,還是白楊村的鄉(xiāng)親們,都憋著一股勁。
李懷德隔三差五就打電話到村里詢問進展,馬教授更是幾乎天天泡在田間地頭,劉根生村長帶著留守的老弱婦孺,日夜奮戰(zhàn)。
呂辰則在其中穿針引線,傳遞信息,解釋疑難,偶爾也會“幸運”地“買”到一些稀罕的吃食,給大家改善伙食,補充體力。
汗水沒有白流,一個多月后,深井終于打出豐沛甘甜的地下水!當清冽的水流通過新鋪設的管道和竹管、瓦罐組成的簡易滴灌系統(tǒng),精準地滋潤著每一株秧苗的根須時,整個白楊村都沸騰了!抽水機的轟鳴聲,在村民們聽來,比任何音樂都悅耳。
與此同時,馬教授指導的病蟲害防治和棚間管理措施也顯現(xiàn)出效果。紅蜘蛛得到了有效控制,通風改善后,棚內溫度適宜,秧苗茁壯成長,葉片綠得發(fā)亮,西紅柿、黃瓜已經(jīng)開始掛果,一片生機勃勃。
危機解除,信心大增。在李懷德的授意和馬教授的技術論證下,蔬菜基地趁勢擴大了規(guī)模。
軋鋼廠再次支援了一批廢舊油氈、鐵絲等物資,村民們干勁沖天,又新建了六十個暖棚,使總數(shù)達到了一百五十個!
不僅如此,還利用軋鋼廠支援的部分資金和村里的剩余勞力,在基地旁邊圈出了一塊地,建起了一個小型的禽畜養(yǎng)殖基地,首批抓來了上百只雞雛和二十幾頭豬崽,算是邁出了多元化發(fā)展的第一步。
呂辰站在那片已然規(guī)??捎^、綠意盎然的基地前,看著鄉(xiāng)親們臉上洋溢著的希望笑容,聽著雞鳴豬哼的熱鬧聲響,心中充滿了難以言喻的成就感和踏實感。
這兩個月的辛苦,值了!
學期結束,呂辰帶著一身疲憊和滿滿的收獲,回到了南鑼鼓巷的家中。
剛推開院門,一個小炮彈就沖了過來,差點把他撞個趔趄。
“表哥!表哥!你終于回來啦!”小雨水興奮地摟著他的胳膊,又蹦又跳,小臉紅撲撲的,眼睛里閃爍著極度興奮的光芒,那是一種迫不及待要分享巨大喜悅的神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