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心村的秋分裹著金桂的香,初心碑旁的麥田已全然熟透——麥穗沉得壓彎了麥稈,風(fēng)一吹,穗粒與穗粒碰撞,發(fā)出“沙沙”的輕響,像是豐收的私語。打谷場上,曬席早已鋪好,竹鐮、木锨、谷倉擺得齊整,村民們握著鐮,指尖卻帶著幾分謹(jǐn)慎:往年秋分晴好,今年卻有零星秋雨,怕耽誤晾曬;更怕收割時力道不當(dāng),穗粒脫落,白白浪費了一季心血。
“收割要‘快、輕、穩(wěn)’,快是怕秋雨,輕是怕脫粒,穩(wěn)是怕傷稈?!卑⒘椅罩耒牐邴溙镞吘壥痉?,鐮刃輕輕貼著麥稈根部劃過,麥穗整束落下,幾乎沒有粒掉下來,“麥稈要留三寸,一來能當(dāng)秸稈肥田,二來能避免鐮刀傷根,明年還能再種?!?/p>
小茶兒抱著剛割下的麥穗,蹲在曬席旁翻曬,眉頭微蹙:“俺們村的麥穗剛割就遇了毛毛雨,穗粒沾了潮氣,曬席鋪在地上,潮氣往上返,曬了半天還沒干,俺試過用茶枝鋪在曬席下,茶枝吸濕卻慢,怕等下雨更大,穗粒要發(fā)霉?!?/p>
小墨也扛著一把木锨,正在給西域的信使演示揚場:“西域的沙土細,揚場時風(fēng)一刮,沙土混著麥粒落下來,麥粒里全是沙,篩都篩不干凈;俺們那的魔地更麻煩,麥稈比中原的韌,鐮刀割不動,用手掰又慢,眼看要下霜,怕麥粒凍在穗上。”
麥丫走到曬席中央,抓起一把麥粒,指尖搓去麥殼,粒實飽滿,泛著琥珀色的光。她抬頭看向天上的云,云層雖薄,卻透著幾分雨意,突然瞥見碑旁的老槐樹,樹影落在曬席上,竟能擋住零星細雨,眼睛一亮:“秋收不是‘硬收硬曬’,是順著天候找巧勁,就像去年處暑備收,四道的法子摻著九域的物,今年咱們也給收割‘搭架子’‘找?guī)褪帧@架子,是九域的資源;這幫手,是四道的智慧?!?/p>
玄悲提著麥秸燈走來,燈芯這次摻了曬干的金桂,佛燈的金光落在潮濕的麥穗上,水汽竟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消散:“佛門的‘聚陽驅(qū)潮’能解南地的濕穗,金桂能聚陽氣,還能讓麥粒帶香,把桂葉碎混著麥穗曬,既驅(qū)潮又提香;再用佛燈的金光勻在曬席上,潮氣就不會往上返——不是只用佛門的‘聚陽’,是摻著南地的‘金桂’?!?/p>
云玄也掏出陰陽鏡,鏡面對著西域的混沙麥粒,鏡面轉(zhuǎn)動間,沙粒竟慢慢與麥粒分離:“《兩儀混沌訣》里的‘分氣篩沙’能解西域的難題,西域揚場怕風(fēng)混沙,可用道心光引‘旋風(fēng)氣’,讓風(fēng)繞著麥粒轉(zhuǎn),沙粒輕,被風(fēng)旋到外圍,麥粒重,落在曬席中央;再用中原的秸稈編篩子,篩一遍就干凈了——是道門的‘分氣’摻著中原的‘秸稈’?!?/p>
小墨突然放下木锨,從布囊里掏出一把磨得鋒利的魔藤鐮:“俺們那的魔地麥稈韌,用竹鐮割不動,俺把魔藤煮軟,編成鐮刃,又韌又利,割麥稈不費力氣;北地怕霜凍,俺們把暖石埋在麥根旁,白天暖石聚陽,夜里暖石保溫,麥粒就不會凍在穗上——是魔道的‘魔藤’‘暖石’摻著北地的‘防霜’需求!”
小茶兒也跟著點頭,伸手抱來一捆干茶枝和東地的蠶紗:“中原的麥穗易脫粒,俺們用茶枝編成長籠,把割下的麥穗放進籠里,再用蠶紗蓋在籠口,就算搬運時顛簸,粒也掉不出來;籠掛在老槐樹下,既能擋雨,又能通風(fēng),比鋪在地上曬得快——是南地的‘茶枝’摻著東地的‘蠶紗’!”
麥丫笑著拿起春秋筆,在新竹簡上寫下“秋分收割錄”,筆鋒間滿是豐收的暖意:“中原用‘茶枝籠護粒+蠶紗擋脫’,南地用‘金桂驅(qū)潮+金光曬穗’,西域用‘分氣旋風(fēng)+秸稈篩沙’,北地用‘暖石保溫+防霜護?!内Y用‘魔藤鐮割稈+暖石保根’——這些法子不是‘發(fā)明’,是‘發(fā)現(xiàn)’,是九域的人看著麥穗、摸著麥稈,一點點摸出來的,就像給孩子穿衣,得看孩子的身量,不是按衣服的大小硬套?!?/p>
話音未落,一陣金桂香風(fēng)拂過,打谷場上的麥穗突然亮了幾分。初心碑上泛起柔和的光,四道熟悉的影像緩緩浮現(xiàn):簡清言蹲在曬席旁,正用茶枝籠裝麥穗,指尖的蠶紗輕輕蓋在籠口;墨塵握著魔藤鐮,割麥的動作又快又輕,麥稈留得整整齊齊;凌霜華的劍陣不再是凌厲的光,而是化作一圈圈溫氣,裹著北地的麥穗,擋住了零星霜花;妙音大師的佛燈飄在南地的曬席上,金光裹著金桂葉,落在潮濕的麥穗上,潮氣瞬間散去——他們的動作,與此刻眾人的忙碌,嚴(yán)絲合縫。
“前輩們是在和咱們一起收割!”小茶兒激動地舉起手里的茶枝籠,籠里的麥穗輕輕晃動,像是在回應(yīng)影像里的簡清言。
阿烈看著影像,聲音里帶著幾分感慨:“當(dāng)年墨塵前輩自封歸墟,是怕玄印的力量毀了這麥田;簡清言前輩焚文祭天,是怕情字淡了這護粒的心——現(xiàn)在咱們才懂,他們要的從不是‘救世’,是‘傳心’,是讓后來的人知道,豐收不是天賞,是一鐮一鐮割出來的,是一粒一粒護出來的,是同心同力拼出來的?!?/p>
小主,這個章節(jié)后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xù)閱讀,后面更精彩!
接下來的幾日,秋雨竟真的沒下大,只是零星飄了幾滴。九域的收割也順順利利——中原的茶枝籠護住了脫粒,麥穗整籠掛曬,粒無一失;南地的金桂混著麥穗曬,不僅驅(qū)了潮,麥粒還帶著桂香;西域的“分氣旋風(fēng)”篩凈了沙,麥粒干凈飽滿;北地的暖石擋住了霜凍,穗粒沒凍在稈上;幽冥淵的魔藤鐮割得又快又好,麥稈留得勻,明年還能再種。
秋分過后的第三個晴天,歸心村的谷倉全滿了——金黃的麥粒堆得冒了尖,散發(fā)著麥香與桂香的混合氣息。打谷場上,村民們圍在一起,煮著新麥熬的粥,粥香飄得很遠。麥丫站在初心碑前,看著小墨和小茶兒正在篩選新麥種——他們挑的麥粒,顆顆飽滿,泛著琥珀光,是明年傳薪的“薪種”。
天邊飛來的信鴿比以往任何一次都多,足有上千只,每只信鴿的腳上都綁著一小袋新麥粒,還有一張畫著“谷倉滿”的紙條:中原的紙條畫著茶枝籠與谷倉,南地的畫著金桂與麥穗,西域的畫著篩凈的麥粒與沙,北地的畫著暖石與無霜麥穗,幽冥淵的畫著魔藤鐮與整齊的麥稈。每張紙條的末尾,都畫著一個“心”字,九個“心”字拼在一起,成了一個“同”字。
麥丫把這些新麥粒倒進一個大木盤里,擺在初心碑前,麥粒在陽光下泛著光,剛好把碑身的四道真言蓋住。她拿起春秋筆,在“秋分收割錄”的末尾,添了一行力透竹背的字:“秋分收割,非天所賜,是眾生一鐮一割;谷倉滿溢,非道所佑,是同心一護一守?!?/p>
小墨走到麥丫身邊,手里拿著一袋剛篩選好的薪種,袋口用魔藤系著:“俺想把這些薪種分給九域的孩子,讓他們知道,明年的麥田,還等著他們種,就像前輩們等著咱們護?!?/p>
小茶兒也遞來一碗新麥粥,粥里撒了金桂:“俺想把這碗粥送給九域的人,讓他們嘗嘗豐收的味,這味里有麥香,有桂香,還有咱們同心的暖。”
麥丫接過薪種和麥粥,放在碑旁的竹簡堆上——那里已經(jīng)堆了“傳法錄”“解厄錄”“保穗錄”“備收錄”“收割錄”,還有簡清言的舊竹簡,風(fēng)吹過,竹簡“嘩嘩”響,像是在唱一首永不落幕的豐收歌。
歸心村的麥田里,只剩下整齊的麥茬,麥茬下埋著秸稈,是明年的肥料。金桂的香氣還在飄,新麥粥的香氣也在飄,混合成溫暖的氣息。小墨和小茶兒的笑聲,村民們的談笑聲,混著遠處歸墟海的浪聲,成了秋分最動人的聲音——那聲音里,沒有高高在上的“救世主”,只有并肩勞作的“同路人”;沒有一成不變的“死規(guī)矩”,只有靈活變通的“活初心”。
四道真言在初心碑上輕輕閃著光,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溫潤:“佛魔非岸”,是說佛的“聚陽”與魔的“暖石”,本就無分彼此,都是護麥的力;“道儒非舟”,是說道的“引氣”與儒的“記錄”,本就相輔相成,都是傳心的路;“長明非天”,是說照亮麥田的,從不是天上的光,是眾生眼里的“護粒光”,是心里的“傳承光”;“自渡即自由”,是說真正的自由,從不是等著天救、等著道佑,是靠自己的手,護好每一顆麥穗,靠同心的力,守住每一季豐收。
麥丫握緊手里的春秋筆,筆尖在陽光下泛著柔和的光。她知道,這些寫滿法子的竹簡,這些篩選好的薪種,這些豐收的記憶,會像簡清言的舊竹簡一樣,傳下去,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九域的麥田,會因為這些初心,永遠金黃;眾生的心里,會因為這份同心,永遠溫暖。
遠處的歸墟海,浪聲依舊,卻不再是冰冷的,而是帶著麥香與桂香的暖——那是九域的同心,是初心的傳承,是眾生自渡的長明。這長明,不熄于天,只熄于人心;這傳承,不絕于道,只絕于忘本。而只要還有人握著鐮護麥,還有人握著筆記錄,這長明,就會永遠亮著;這傳承,就會永遠續(xù)著。
喜歡四極玄穹錄請大家收藏:()四極玄穹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