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荒歷三百七十二年,秋。
陳地之野,尚無“陳”之名。此時的這片土地,是洪荒中洲東緣一塊奇異的褶皺——北接雷澤,南臨洛水,西望不周山影,東探東海余波。天地初開未久,山川尚未被生靈雕琢出固定模樣,每日都有新的峰巒自地脈中隆起,舊的河谷被洪荒罡風(fēng)削成深壑。唯有此處,似被一股無形之力定住了輪廓:九道土嶺如臥龍環(huán)伺,中心是一汪半月形的淺湖,湖底鋪滿瑩白的玉石,便是后世傳說中的“洛水之濱”;湖畔生著一株不知年歲的古柏,樹冠如蓋,遮天蔽日,枝椏間常年縈繞著淡紫色的云氣,那是先天“推演之氣”凝聚而成。
這日清晨,古柏下坐著一道身影。
伏羲身著麻布長袍——那是他以洛水畔的“柔?!睒淦分贫?,色澤如深褐的土地,邊緣被洪荒的罡風(fēng)磨出細(xì)碎的毛邊。他盤膝而坐,膝上攤著一塊平整的龜甲,甲面光滑,卻布滿細(xì)密的天然紋路,像是被誰用指尖劃過的星河。此人便是自先天之氣中覺醒的伏羲,與女媧同出一源,皆是洪荒早期覺醒靈智的先天神只,此時修為已至準(zhǔn)圣初期,卻不好爭斗,唯愛游走洪荒,觀萬物生滅。
三日前,他自昆侖虛游歷而來,甫一踏入這片土地,便覺心神劇震。彼時恰逢雷澤怒雷初歇,洛水漲潮,天地間的水汽與雷氣在半空相撞,竟在天幕上凝成一道橫貫東西的七彩光帶。光帶邊緣,有細(xì)碎的光點墜落,落入湖水中時,竟在玉底映出無數(shù)游動的光斑,如同一尾尾銀色的魚,順著某種無形的軌跡穿梭。
“此乃天地示象?”
伏羲當(dāng)時便駐足了。他見過昆侖的冰雪映日,見過南域的鳳凰涅盤,見過祖巫們于不周山演練九轉(zhuǎn)玄功時引發(fā)的地火明滅,卻從未見過這般“有序”的異象——那光帶的弧度、光斑的游走,不似兇獸搏殺般混亂,反倒像有一雙無形的手在編排。
這三日,他便守在古柏下,寸步未離。
一、觀物:從“形”到“意”
清晨的第一縷陽光,是從雷澤方向漫過來的。
洪荒的太陽,尚是帝俊、太一的兄長們——十只金烏輪流巡天,此時當(dāng)值的是
eldest
金烏,其光熾烈,卻比后世溫和數(shù)分。陽光穿過古柏的枝椏,在伏羲面前的龜甲上投下斑駁的影,影隨日升而移動,先是如細(xì)線,漸變?yōu)閷挆l,最后在正午時縮成一團濃黑的點。
伏羲伸出手指,輕輕按在龜甲的紋路與日光影重合之處。指尖觸到的甲面微涼,那天然的紋路像是活的,順著他的指溫微微起伏。他忽然想起三日前洛水漲潮時的情景:潮水拍擊湖岸,第一次卷上來的浪最高,帶著泥沙與碎貝;第二次稍矮,卻更急;第三次便緩了,只漫過腳面——這“強、急、緩”的變化,與此刻日光影的“細(xì)、寬、點”,竟有幾分暗合。
“天地運行,莫非有‘度’?”
他低頭,看向腳邊的土地。昨夜剛下過一場雨,泥土濕潤,印著各種痕跡:有走獸的蹄印,三趾的是麟,五趾的是鹿;有飛鳥的爪痕,尖銳的是鷹,闊平的是雁;還有風(fēng)刮過的紋路,如同一道道淺溝,順著同一個方向延伸。這些痕跡雜亂,卻在整體上呈現(xiàn)出“向東南聚、向西北散”的趨勢——他忽然想起,此地常年刮東南風(fēng)。
“風(fēng)有向,水有勢,獸有跡……這些‘形’的背后,是否藏著同一種‘意’?”
伏羲起身,沿著九道土嶺行走。這九道嶺,高低不一,走勢各異:最北的一道最高,如刀削斧劈,面南而立;最南的一道最矮,蜿蜒如蛇,頭探落水;中間的七道,則或曲或直,或斷或連。他走到北嶺之巔,俯瞰整片陳地:九嶺如環(huán),洛湖如眼,雷澤在北如巨獸喘息,東海在東似遠(yuǎn)天垂帶——這布局,像極了他曾在昆侖虛見過的“混沌青蓮”剖面圖,蓮心為湖,蓮瓣為嶺。
“混沌生青蓮,青蓮化洪荒……莫非此地,是洪荒本源的一處‘顯化’?”
他從懷中取出一根細(xì)繩——那是他用自己的先天靈氣凝煉而成,非金非木,可隨心意變化。他蹲下身,以繩為筆,以濕泥為紙,將九嶺的走勢畫了下來。畫完后卻皺眉:線條太繁,如亂麻纏結(jié),看不出究竟。他試著刪去次要的彎轉(zhuǎn),只留主干,九道嶺便成了九道或直或曲的線。
再看時,忽然心頭一動:北嶺最高最直,像“陽”;南嶺最矮最曲,像“陰”;其余七嶺,或直中帶曲,或曲中帶直,似是“陽中有陰,陰中有陽”。
“陽者,剛、高、顯;陰者,柔、低、隱……天地間,莫非只有這兩種根本?”
他抬眼望向天空。此時金烏已行至中天,光芒直射,天地一片明亮——這是“陽盛”。遠(yuǎn)處雷澤上空,卻有烏云正在凝聚,墨色如染,與日光形成鮮明對比——那是“陰生”。他看著烏云一點點漫過日頭,天地漸暗,又看著金烏掙破云層,光芒復(fù)現(xiàn)——這“明與暗”的交替,不正是“陽與陰”的消長?
二、取象:從“變”到“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