鴨綠江古稱浿水,漢朝稱為馬訾水,唐朝開始才被稱為是鴨綠江。
這個名字的由來,據(jù)說是因為其江水清澈。
劉招孫站在江邊巨石上,憂心忡忡的望著遠處渾濁不清的江面。
正值凌汛,渾江裹挾著泥沙雜物匯入鴨綠江,江面比往日寬出很多,自然也不再清澈。
劉招孫倒不是擔心水質(zhì)問題,隨著河水上漲,江面通行難度也更大。
明代鴨綠江沒有橋梁連接,大橋要等到幾百年后的日本殖民統(tǒng)治時期才會修建。
平日兩岸貨物人員通行都是靠客船擺渡,由寬甸雇傭船只擺渡,算是官渡。朝鮮人當然沒有出錢。
這一段的官渡有十艘客船,兩邊各停泊五艘。
指望這十艘船運送幾千兵馬過河當然不行,每船每次運送兩三名戰(zhàn)兵,不知要送到猴年馬月。
袁崇煥派人到周圍漁村雇了些漁船漁夫,勉強湊三十艘船,仍舊不夠。
隨袁崇煥趕來的李惕然終于見到了平遼侯。
一番寒暄后,朝天使便催促大軍早日渡江。
綾陽君后日也就是三月初三將在漢城行動,以清君側的名義驅(qū)逐光海君,如果平遼侯不能率兵準時渡江,綾陽君在漢城怕是兇多吉少。
劉招孫聽袁崇煥說過這朝鮮使者,知道他脾氣倔強,強壓住怒火。
他也想早日踏上朝鮮土地,只是運力不夠,除了運送戰(zhàn)兵,還要運送戰(zhàn)馬,后面還有糧草。
無奈之下,劉招孫只得先派精銳戰(zhàn)兵渡江,讓輔兵和火兵排在后面。
袁崇煥望著渾濁不堪的鴨綠江,忐忑不安道:
“大人,上次抓獲的蒙古外番供述,他們在撫順清河都有同伙,草原上的幾個部落也蠢蠢欲動,就等咱們兵力稀薄時,又要來卷土重來?!?/p>
“所以咱們這次要速戰(zhàn)速決。不管要不要打漢城?!?/p>
劉招孫點頭稱是,連稱這是老成謀國之言。
“蒙古這群惡狼,真不容易對付,早晚把他們都收拾干凈?!?/p>
劉招孫何嘗不知,兵貴神速,如果不能迅速占據(jù)義州,等光海君調(diào)集軍隊北上,事情就麻煩了。
正在焦慮之時,遠上游漂來幾塊很大的筏子(又稱排子)。
劉招孫出身南方,知道這是放筏。
所謂放筏,指的是林場伐木,用伐下來的木頭扎成很大的筏子。
林場多在山上,地勢較高,所以可以用筏子直接順流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