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啟元年臘月二十九日,平遼侯第四次派出使者李承早一行,前往江戶,向德川幕府發(fā)出最后通牒。
平遼侯警告,江戶方面須在天啟二年正月初五日之前,與大明簽訂友好盟約,以中止雙方敵對態(tài)勢。否則,包括天主教徒和投誠各藩組成的百萬大軍(實際二十萬人)將踏平幕府,劫掠江戶,以彌補大明在本次東征中的消耗損失。
李承早提醒幕府將軍,從正月初五日開始,每多拖延一日簽訂條約,幕府便須多支付五萬兩白銀軍費。
“盟約的地點,平遼侯也為幕府將軍選好了?!?/p>
江戶,本丸御殿。
身材高大的李承早站在幕府老中土川利勝對面,擼起朝服寬闊的衣袖,旁若無人的攘臂高呼。
擺出一副朝鮮人獨有的干架小霸王的姿態(tài)。
一架浮世繪風格的屏風前面,一群家老簇擁著土川大人,個個攥緊拳頭低頭不語。
須發(fā)花白的老中土川利勝卻是滿臉堆笑,臉上堆起的褶子像上野盛開的櫻花,對著眼前盛氣凌人的朝鮮人絢爛綻放。
至少從表面上,根本看不出這位幕府老臣的內心所想。
兩名足輕大將跪坐于大殿玄關旁,腰背挺得筆直,按住刀鞘的手指蠢蠢欲動,一臉殺氣回望這個進來就大喊大叫的朝鮮蠻子。
“請湊近一些看!喏,看這里!”
李承早從懷中掏出幅描繪精細的倭國地圖,在土川利勝面前晃了晃。
李承早是李惕然的胞弟,同為朝鮮國駐大明京城的朝天官,開原軍入關靖難后,留在京師的這批朝鮮人大都被納入平遼侯麾下。
與幕府的幾次談判,平遼侯派出的都是朝鮮人。
劉招孫和朝鮮沒什么深仇大恨,只是他發(fā)現(xiàn)這個族群天生倔強,寸步不讓,最適合這種強勢外交場合出現(xiàn),當然,這樣以來特更容易被砍頭。
李承早的三位同伴在之前幾次議和中,已被幕府斬首,同僚慘死,他本人又經歷壬辰倭亂,所以對德川秀忠恨之入骨。
當平遼侯派李承早往江戶議和時,這位強硬的朝鮮文官不僅沒有絲毫畏懼,反而表現(xiàn)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勇氣。
劉招孫本意,當然也不是派人來送死。
倭人畏威不畏德,這個民族天生慕強,派李承早這位強硬派來談判,便是要先從氣勢上壓倒對手。
“平遼侯心懷仁慈,不忍將爾等誅殺殆盡,也不想讓爾等難堪,所以盟約地點選在了牛關港!屆時,各藩大名都要到場!”
李承早身上絲毫看不到大國使者的矜持穩(wěn)重,與其說他是個使者,倒不如說他像個漢城菜市場里的奸商小販。
平遼侯將盟約地點定在了牛關港口。
牛關附近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風景秀麗,海風和暢,最適合商討一些令人心曠神怡的事情。
“土川大人,盟約內容,你已知曉了吧,平遼侯給你們時日考慮,今日是最后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