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章奇襲的抉擇與深宮的微光
郭猛請求奇襲黑石谷的軍報,如同投入平靜水面的巨石,在帝國最高決策層激起了巨大的波瀾。紫宸殿內,燈火通明,李瑾召集了樞密使、兵部尚書以及幾位心腹大將進行緊急軍議。
“陛下,此計太過行險!”一位老成持重的將軍率先反對,“黑石谷深入敵后,地形不明,守備森嚴。郭都督雖勇,但孤軍深入,一旦被圍,后果不堪設想!屆時非但奇襲不成,反折我一員大將,挫動三軍銳氣!”
兵部尚書則從全局考量:“北境防線漫長,我軍主力需固守要隘,能抽調用于奇襲的兵力必然有限。若此精銳有失,則正面防線恐出現漏洞,給兀術可乘之機。臣以為,當以穩(wěn)守為上,加緊我火器營訓練,以堂堂正正之師御敵?!?/p>
支持奇襲的將領則慷慨陳詞:“正因為風險大,兀術才料不到我軍敢行此險著!黑石谷乃其命脈所在,若能一舉摧毀,可斷其爪牙,至少拖延其火器成型一年以上!這一年時間,于我火器營成型、鞏固防線至關重要!當斷不斷,反受其亂!陛下,郭都督既有此膽魄,朝廷當予以信任和支持!”
雙方各執(zhí)一詞,爭論不休。所有人的目光最終都聚焦于御座之上的李瑾。
李瑾沉默地聽著,手指在軍報上郭猛那力透紙背的“臣愿親率死士前往”一行字上輕輕摩挲。他了解郭猛,若非有相當把握,絕不會輕易提出如此冒險的計劃。這確實是一場賭博,賭注是北境未來數年的和平,乃至郭猛和數千精銳的性命。
“情報確認無誤?”李瑾沉聲問樞密使。
“回陛下,多方印證,黑石谷確為其核心工坊所在,守軍約三千,位置險要,但并非無隙可乘。郭猛已擬定詳細進軍路線與撤離方案。”樞密使謹慎回答。
李瑾閉上眼,腦海中浮現出北境的輿圖,那一條條標注出的隱秘小路,以及黑石谷周圍的山川地勢。良久,他睜開眼,眼中已是一片決然。
“準郭猛所請!”聲音不大,卻帶著不容置疑的力量,“告訴他,朕予他臨機專斷之權!所需人員、裝備,由樞密院和兵部全力協(xié)調,以最快速度送達鐵山關。此戰(zhàn),許勝不許敗!但若事不可為,以保全將士性命為要,朕不罪他!”
“陛下圣明!”支持奇襲的將領們精神大振,而反對者見皇帝心意已決,也只能暗自祈禱。
命令被以八百里加急發(fā)出,帝國的戰(zhàn)爭機器為了這場豪賭,再次高速運轉起來。
*******
軍國大事的決策并未向外界透露,長安城表面依舊維持著繁華與平靜。幣制革新在遭遇銅料危機后,按照林薇的建議,悄然轉向。由朝廷擔保的“礦冶債券”開始小范圍發(fā)行,主要面向那些與舊勢力牽扯較少的新興商賈和部分有意投資實業(yè)的官員,募集資金用于勘探新礦和扶持小型、合規(guī)的民間礦場。同時,格物院的冶金實驗室里,關于銅合金配方的研究也加快了步伐。
這一系列舉措,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銅料壓力,但也觸動了更多人的利益。市面上開始流傳一些隱晦的流言,諸如“朝廷與民爭利”、“新錢恐含雜質、不值錢”云云,試圖動搖公眾對幣制革新的信心。
然而,這些朝堂和市井間的暗流,似乎被一道無形的屏障隔絕在了東宮之外。
李昊完全沉浸在了他的“風力提水車”改良之中。有了林薇那日點撥的杠桿、齒輪原理,他如同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廢寢忘食地重新設計傳動結構。他不再滿足于紙上談兵,甚至央求將作監(jiān)派來兩名老工匠,按照他的圖紙制作縮小比例的模型。
東宮的后花園里,時常能看到少年太子和兩位老工匠蹲在地上,對著一個木制的、帶著扇葉和復雜齒輪的小車指指點點,時而爭論,時而歡呼。李瑾和林薇偶爾路過,看著兒子沾著木屑和油污的小臉,以及那雙因專注和興奮而熠熠生輝的眼睛,都會不自覺地停下腳步,相視一笑。這純粹的、對知識與創(chuàng)造的熱愛,仿佛是這沉重宮廷中唯一不受污染的微光。
經過無數次失敗和調整,模型終于能夠較為順暢地在模擬的風力下,通過齒輪組帶動一個小水斗,將低處的水提到高處。雖然效率依舊不高,結構也顯稚嫩,但這無疑是一個成功的原型。
李昊興奮地捧著這個小小的模型,向父母展示他的成果。
“父皇,母后!你們看!它真的能自己把水提上來!”少年的臉上洋溢著巨大的成就感,“如果做得更大,齒輪更精密,一定能幫農民伯伯灌溉很多田地!”
李瑾接過那粗糙卻凝聚著兒子心血的模型,仔細端詳著那巧妙的聯動結構,心中感慨萬千。他看到了與算學符號一脈相承的、解決實際問題的智慧閃光。
“很好,昊兒。”李瑾輕輕拍了拍兒子的肩膀,目光中充滿贊許,“格物致知,學以致用,這才是真正的學問。朕很欣慰?!?/p>
林薇也溫柔地笑著,心中卻有一絲難以言喻的預感。李昊展現出的這種超越年齡的、將理論應用于實踐的能力,或許正是未來駕馭那日益復雜的“技術巨獸”所必需的品質。但這天賦,究竟是福是禍?在他未來注定不平凡的帝王之路上,這份赤子之心,又能保持多久?
帝國的北方,一場決定命運的奇襲正在暗夜中醞釀;帝國的中樞,圍繞金融與資源的博弈仍在繼續(xù);而帝國的未來,則在這深宮一隅的微光中,悄然生長。
喜歡鳳算大唐:從紙貴長安到日月當空請大家收藏:()鳳算大唐:從紙貴長安到日月當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