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二:煤餅費煤又麻煩。
周懷民到村里各戶觀察過,家家戶戶大多買煤,自己做煤餅。
但用煤餅做飯,非常繁瑣。
須先在火盆中先放入柴草做引火,然后上面放煤餅,搬到室外點燃,等煤完全燃燒,再把火盆放入室內(nèi)。
他們知道如果直接在屋里燃燒,會有火毒,其實就是一氧化碳和硫化物。
這搬來搬去,容易燙傷不說,還需要收集本就搶手的柴草,每次都需引火等待,甚是麻煩,所以大多人家都是戶外搭棚,作為廚房來做飯。
但如遇到雨雪天,為了吃口熱飯熱湯,那是受老大的罪。
其三:工藝簡單,市場需求大。
周懷民后世自七八歲起就幫爸媽制作煤球,生火做飯,飯后夾煤球。知道這煤球的工藝,其實本來也很簡單。
來到這里正是冬天,溫度明顯比后世低,而各村民又缺保暖衣物和柴炭,煤爐和煤球最大的優(yōu)勢就是不用頻繁生火,省煤。
李升運來黏土,兩人卷起袖腕把大的煤塊敲碎。周懷民拿起鐵鍬把煤粉和黏土做水圍法,和在一起,手握煤泥,松開觀察落地形狀。
他兩手污黑,聚精會神觀察著煤泥,再次加泥加水調(diào)配,并撿來一樹枝在地上標(biāo)記上奇怪的符號,并給李升講解煤粉顆粒大小及煤泥土的比例。
“咱這是做什么呢?我能幫啥不?”張國棟道。
“制作蜂窩煤。”
周懷民把煤球機重重的戳在煤泥堆,煤球機中間的連桿部分便被向上頂起,提起煤球機走到空曠的地方,煤球機底部離地面半尺的高度,輕輕一壓被頂起的橫桿,便有一只煤球落到了地上。
大明的第一個煤球,就這樣誕生了。
三人看著這扁平的柱形,中間排列均勻的十二個孔洞,模樣看起來規(guī)整漂亮。
“你看它像不像一個馬蜂窩,我稱之為蜂窩煤。你們也來制作幾個?!敝軕衙窨粗煜さ拿呵?,眼前浮現(xiàn)出幼時幫媽媽換煤球,清掃煤渣,制作煤球的場景,有些走神。
李升聽了,一把搶過來,稍微熟練幾下,便能制作,一口氣把剩下的煤泥用完,得了幾十個煤球。
周懷民又和了一團黏土,摻入碎草,雙手攪拌。
張國棟看著周懷民雙手由黑變黃,熟練攪動,心里想道,我和他年齡相仿,他是生員,我也是生員。
但現(xiàn)在他是東家,我是雇工,我是來逃難的,自己再不是張家那個大少爺。那個男女老少七十三口的張家,如今只剩自己和元秀兩人,在流賊劫掠下,已灰飛煙滅。
他為了保全親族,可以彎腰做到,我為了延續(xù)張家血脈,為什么我不可以?
張國棟擼起袖子,喊道:“讓我來!”
這泥漿從初始的粗糙,在自己的努力勞動之下,竟變得順滑賞心悅目起來。
通過自己的雙手,讓泥漿成為了一件藝術(shù)品。
原來如此,張國棟有些明白,放下身份很難,但動手做了,會有更深刻的收獲。
周懷民把一個小陶罐套進大陶罐,隨后把和好的泥漿填充到中間縫隙中,充當(dāng)保溫層。
“好了,你們把煤球和爐子裝上板車,到平安堂院里晾曬幾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