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泉州南下,列車不急不緩。
窗外的山在退,水在走,房屋越來越低矮,屋頂?shù)募t瓦閃爍著南國特有的質(zhì)感,就像一首慢歌的前奏,在你還未準(zhǔn)備好時,悄然響起。
我抵達(dá)漳州時,已近傍晚。
這座城市沒有港口的喧囂,也不帶省城的急迫,街頭是一棵棵高大的木棉和榕樹,街道干凈平整,老人在門前搖著蒲扇,仿佛日子從來沒有被打擾過。
而我,一步一步,走進(jìn)了這段溫柔的古調(diào)之中。
一、南靖土樓:圓中有方,家在中軸
雖未走出市區(qū),但土樓的故事是漳州無法避開的文化根骨。
我在一間茶館里,遇見了一位來自南靖的中年人,他帶著腔調(diào)不重卻極穩(wěn)的漳州話說:“我們家就住在一座土樓里,一百多人,十幾戶,樓圍著廳,廳守著火,火連著人。”
他從懷里掏出一張泛黃的照片,那是一個巨大的圓形建筑,像一個躺在田野中的時間盒子。
我問他:“你們現(xiàn)在還一起???”
他點頭:“是啊,老人不舍得搬。其實我們也不舍得搬?!?/p>
我寫下:
“土樓不是民居,是家譜的形狀。每一圈回廊,轉(zhuǎn)著轉(zhuǎn)著,就是從祖輩到下一代的輪回。”
二、薌城區(qū):南調(diào)入巷,歌不驚人
薌城區(qū)是漳州最有城市氣息的區(qū)域,但在這里,城市并不嘈雜,反而仿佛更像一個盛裝未化的村落。
我在巷口一間小戲館旁,聽到一段低回婉轉(zhuǎn)的旋律傳出,那是南音。
老人們坐在戲臺下,一碗茶,一段曲。唱的是《陳三五娘》,唱腔不緊不慢,節(jié)奏甚至讓人恍惚時光是否流動。
我坐下,一位老奶奶給我倒了一杯茶,說:“你不是本地人,但你聽得懂這歌?!?/p>
我問:“為什么?”
她說:“因為你慢下來了?!?/p>
我寫下:
“漳州的聲音不是為了傳播,而是為了留下。每一段南調(diào),像一座老巷的回音壁,說的是故事,唱的是歲月?!?/p>
三、古街古厝:門前槐樹,屋后井水
漳州的古厝不張揚,但細(xì)節(jié)溫柔。
我走入石牌巷,屋瓦間雜草橫生,卻不顯敗落。石門上刻著“孝悌傳家”,屋內(nèi)正廳供著列祖列宗的靈位,香火不盛,卻一直未斷。
一位年輕女子正在擦拭祖堂的木雕,她告訴我:“我們家搬去新城了,但爺爺堅持每逢節(jié)日要回來點一炷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