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吳阿蒙。
離開武漢,我南下進(jìn)入一片山水相擁、空氣濕潤的地方。高樓漸少,林木漸密,車窗外是一片溫潤柔和的光。
這里是咸寧——一座常常被人低估,卻從不缺乏溫情與底蘊的城市。
她被稱為“桂花之鄉(xiāng)”“溫泉之城”“楚南綠心”。在快節(jié)奏的時代里,她以一種從容不迫的姿態(tài)緩慢展開,就像一盞剛泡好的清茶,需要時間沉淀其香。
我翻開《地球交響曲》地圖,在長江之南、武昌之下、鄂南山水交匯之地鄭重落筆:
“第166站:咸寧。她是水汽中的一縷光,是桂香中的一段詩,
是一座讓人把腳步放慢、把心境洗凈的清寧之地?!?/p>
一、香城泉都:溫泉涌動的不只是水
我第一站去的是咸寧溫泉谷。
池水潺潺,霧氣氤氳,遠(yuǎn)山如黛。我換上輕便浴服,泡入溫泉那一刻,仿佛全身都被某種柔軟的水氣包裹。
一位退休教師坐在鄰池,他笑著說:“我每周來一次,不為治病,就為靜。”
我問他:“你覺得咸寧這座城市像什么?”
他想了想,說:“像一位中年人,懂得什么叫好,不聲張?!?/p>
我寫下:
“咸寧的泉,不只是醫(yī)身之泉,亦是洗心之泉;
她不強(qiáng)迫你放下負(fù)擔(dān),卻在不知不覺間將你松開?!?/p>
二、桂花鎮(zhèn)與香韻人家:時節(jié)里的生活細(xì)節(jié)
第二天我去到咸安區(qū)的桂花鎮(zhèn)。
正值秋末,桂香雖不濃烈,卻在每一陣風(fēng)中悄然晃動。我在一戶村民家中借宿,主人是一對年近七旬的老夫婦。
女主人正在晾曬自制的桂花糖藕、桂花糍粑,男主人則在門口修剪枯枝。
他們說:“我們這兒人過得不富,但四季都有味?!?/p>
晚餐過后,老夫妻拉著我坐在堂屋喝桂花米酒,電視里放著本地電視臺的合唱節(jié)目,窗外是蟲鳴與微雨。
我寫下:
“咸寧的桂花不是用來點綴節(jié)日的,而是日子本身的一部分;
她香得不張揚,卻能滲入年復(fù)一年的生活深處。”
三、赤壁古戰(zhàn)場:兵火背后的江山靜美
第三天,我驅(qū)車前往赤壁市。
這是歷史與傳說重疊的地方,三國時曹操百萬大軍在此折戟沉沙,“遙想公瑾當(dāng)年,小喬初嫁了”的詩意仍流傳至今。
我站在赤壁磯上,江水滾滾而下,夾帶著一絲古意與清涼。風(fēng)吹過岸邊老松,似在耳語千年舊事。
一位本地導(dǎo)游輕聲念著蘇軾的《念奴嬌》,他眼神堅定:“我們不靠演繹三國,而是留住它真實的一面。”
我寫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