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不答,男主人笑著接話:“人少,但土不能丟,火不能滅?!?/p>
我看著那些一只只剛出窯的水缸、米壇,灰白質(zhì)樸,像極了這里的山民:沉默、耐燒、不脆。
我寫下:
“呂梁的器,不靠花哨,
卻每一只都藏住了火;
她的土,不軟,
卻能盛住一年四季的飯香與故事?!?/p>
三、中陽縣山路:青煙與石階中的舊信仰
呂梁地勢復(fù)雜,山高路遠。
我乘車沿中陽縣的山路前行。途中見一座建在山腰的廟宇,古意盎然,香火未斷。我下車,拾階而上。
廟中只一位守廟老人,拄著拐杖,在清掃落葉。
我問他:“還有人來拜嗎?”
他回我一句:“誰說信仰非得熱鬧?”
他說這廟初建于明末清初,經(jīng)歷數(shù)次毀建,但總有人偷偷修補,總有人清晨來掛香。
他抬頭望著殿檐:“山上不為神明鬧,是為人心靜?!?/p>
我站在廟前望山,云霧彌散,群峰層疊。那一刻我仿佛明白:有些人不在意有沒有回應(yīng),他們只要繼續(xù)燒香。
我寫下:
“呂梁的山,不求高峻,
卻能庇人安心;
她的廟,不求奇跡,
卻在風(fēng)雪中留得住信?!?/p>
四、孝義煤村:黑火之后的重建與新聲
我南下至孝義,探訪一處因煤而興、因煤而困的村莊。
這里曾是一個典型的“煤村”,在鼎盛時期,幾乎家家有礦,人人見黑。但資源枯竭后,一夜間歸于寂靜。
現(xiàn)在,這里正在轉(zhuǎn)型,一位返鄉(xiāng)青年正在村中開設(shè)電商倉庫,把本地土特產(chǎn)做成品牌銷往各地。
他帶我參觀倉庫,滿墻貼著包裝設(shè)計圖,有柿餅、黃小米、老醋、槐花蜜。
我問他:“為什么回來?”
他說:“我爸以前下井,黑煤挖完了,地上還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