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分工明確,相互協(xié)作,卻又相互制約。
每月初七,他們會在清河縣學的密室中對賬,只有三方都在場,才能復產軍械。
這種嚴密的組織和制約機制,確保了兵工制造的保密性和穩(wěn)定性,即使某一方出現(xiàn)問題,也能最大程度地避免整個兵工體系的崩潰。
水泊梁山與漕幫訂立“分艙契”,構建起了龐大的漕運網(wǎng)絡。
宋江部眾掌管大運河至梁山泊段,船隊懸掛“安善民”旗號,看似普通的貨艙夾層中,卻藏著精鐵,為兵工制造提供原材料支持。
羅五湖白玉娘統(tǒng)轄黃河至雄州榷場水路,船艙暗格則存著火藥,為可能出現(xiàn)的沖突提供武力保障。
兩幫的交接必須在飛星驛完成,飛星驛位于鄆城縣,是陳太初精心挑選的三不管地帶。
驛丞趙小五帶著五十名火銃手坐鎮(zhèn)此地,確保交接過程的安全與順利,同時也對整個漕運網(wǎng)絡起到了監(jiān)督和威懾作用。
陳太初表兄陳華啟官拜大名府廂軍都指揮使,以“修葺河堤”之名建起官辦灰窯——青陽軍造院。
明面上,這里燒制石灰,用于常規(guī)的建筑需求,但暗地里,卻在試驗三合土配方。他們用糯米漿混合石灰、細沙,并摻入糖坊廢渣來增強硬度,產出的“青陽磚”專供寺廟佛塔。
然而,每萬塊磚中,會混入三百塊帶有中空夾層的特殊磚塊,這些夾層可用來隱藏圖紙、銀票等重要物品。
這種巧妙的設計,既利用了官方的名義進行生產,又為各種秘密活動提供了隱蔽的存儲空間。
陳太初將賈進舊部安置在滄州鹽堿地,成立“鹽鐵互助社”,開啟了農工聯(lián)合的新模式。
農戶以鹽田入股,柳氏則提供改良鐵犁,提高農業(yè)生產效率。
所產粗鹽,七成通過梁山泊私港進行銷售,三成摻入雪魄糖作為防腐劑,增加了產品的附加值。
社中設立十二座風車磨坊,借助渤海灣強勁的狂風驅動石磨,同時暗藏測量風速的銅葉輪。
這些數(shù)據(jù)對于改良帆船至關重要,為日后的航海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通過這種農工聯(lián)合的方式,不僅解決了賈進舊部的生計問題,還促進了農業(yè)、工業(yè)與商業(yè)的協(xié)同發(fā)展。
關鍵作坊的選址獨具匠心,皆依山傍水而建。
王記糖坊依靠水壩,陳氏鐵冶憑借宗祠,青陽灰窯則緊挨著軍寨。
這種布局使得官府若要強拆,必然會損害到民生根基,引發(fā)一系列連鎖反應,從而投鼠忌器,不敢輕易動手。
各行業(yè)主簽署“陰陽契”,這是一種巧妙的制衡手段。
明契上寫明“孝敬”童貫三成干股,以此來安撫童貫,避免他的直接干涉;暗契則規(guī)定實際分潤存入大名府銀鋪地窖,保證了各方勢力的實際利益,同時也將童貫的利益與整個體系捆綁在一起,使其不敢輕易破壞。
水力鍛錘齒輪被分散保管,王鐵匠持有主動輪,柳賬房保存從動輪,陳華啟掌管傳動軸。
只有三方的齒輪同時集齊,水力鍛錘才能運轉,這就防止了任何一方私自利用關鍵技術進行生產或泄露技術機密,確保了整個兵工制造體系的穩(wěn)定性和保密性。
陳太初這一系列精心布局,涉及糖酒、兵工、漕運、建材、農工等多個領域,通過巧妙的利益關聯(lián)和制衡機制,構建起了一個龐大而復雜的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