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梁國的使者也開始呼吁重新勘定邊界。
宋國不同意,陳國也不同意,陳國的世子主動前往宋王府,與宋國的世子商議。
宋國的存在符合越國的利益,越國的相國派人聲援宋國。
同時聲援宋國的,還有燕國。
各方勢力,在京城達成了新的合作關(guān)系。
錦衣衛(wèi)的卷宗一日厚過一日,太子看得津津有味。
除了看卷宗,太子也時常在別院宴客。
出現(xiàn)在京城的世子,和越國的相國,都是太子的座上賓。
燕國的世子已經(jīng)度過了最初的緊張,如今開始開導(dǎo)宋國的世子無需緊張。
看!世事就是如此奇妙!
宴客的過程,太子很少發(fā)言,更多的時候,都是在傾聽客人的分析和判斷。
受益匪淺!
太子在別院宴客,喜悅的不只是受邀的客人,還有住在別院的商人。
自從那位賣酒的商人,用每年五萬的價格拿到“東宮專用”的標簽,其他商人的心思就都活絡(luò)了起來。
諸侯也許不在乎東宮,不過在朝廷控制的范圍,東宮二字的含金量一直在不斷攀升。
有賣瓷器的商人求到太子面前,想花錢買下“東宮專用”的使用權(quán),被太子拒絕。
東宮的瓷器都有專門供應(yīng),太子若是點頭,就有助長虛假宣傳的嫌疑。
有賣絲綢的商人求到太子面前,提出了同樣的訴求。
太子命王義暗中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商人口碑不錯,便還是以五萬的價格賣出了那四個字的使用權(quán)。
陸陸續(xù)續(xù)的,有許多商人求到別院,一部分離去時興高采烈,還有一部分,是垂頭喪氣的離開。
等到書院開工時,金順已經(jīng)收到了數(shù)十萬兩白銀。
書院的山長姓陶,已過耳順之年,是皇帝欽點。
對書院的修建,陶山長提出了許多建議,金順詳細向太子稟報后,太子對皇帝識人用人的能力,無比佩服。
修建書院,讓皇帝狠狠的收割了來自底層百姓的愛戴,杜公公怎肯放過這個為太子助攻的機會,將百姓發(fā)自內(nèi)心的擁護,向皇帝如實稟報。
龍顏大悅!
太子又收到了幾套茶具。
一同上奏的兩位王爺,各賞黃金千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