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五千密軍,護送著一部分王室成員,以及密王從巴州搜刮的錢財,啟程前往京城。
吳王得知后,認定密王是諸侯中的敗類。
不過,他依舊沒有阻攔。
密王搜刮得越兇,越有利于他將來的統(tǒng)治。
至于東川邊界與定東軍的摩擦,在雙方繼續(xù)陷入互有勝負的局面之后,吳王便不再過多的關(guān)注。
朝廷清楚吳王的想法,他同樣明白朝廷的意圖。
他的視線投向西方,穿過帝國遼闊的疆域,最后落在徐國同宋國的邊界。
只要徐國向宋國宣戰(zhàn),他會立刻命吳軍攻入江東。
但是,目前這兩國還沒有爆發(fā)全面戰(zhàn)爭的跡象。
戰(zhàn)爭,從來都不只是在戰(zhàn)場上的較量,自從梁國的使者入京,剛剛度過輿論危機的燕國,又開始陷入到不利的境地。
起因,是因為一起交通事故!
好吧,這時代沒有交通事故的說法。
燕國的二公子入京,原本以為自己是作為人質(zhì),沒想到最后卻得了個郡王的爵位。
兄長被毒殺,讓二公子變得異常謹慎,除了入宮謝恩,其余時光,大多都消磨在燕王府中。
郡王府還沒修好,這位二公子還得在這里住上一段時日。
不過,作為燕國在京城的代表,二公子不可能不出府應(yīng)酬。
某日,他前往城東赴宴,途中馬匹突然受驚,導致有路人受傷。
謹慎的二公子立刻命人加倍賠償。
但是——
受傷的路人被抬回家后,當夜就一命嗚呼。
第二日,死者的家人將尸體運到了順天府衙。
二公子態(tài)度誠懇,愿意用千兩白銀換來死者家人的諒解。
有御史得知此事,上折彈劾。
一位剛剛獲封的郡王,還是位十幾歲的少年,不軟不硬,正好彈劾。
很快,都察院的御史都行動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