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著風雨飄搖的韓國朝堂,這位老臣只覺天崩地裂。
韓王之死如同驚雷炸裂,整個韓國頓時陷入動蕩。
按常理,國君暴斃后應當由太子監(jiān)國、穩(wěn)定朝局,同時徹查死因,擇日舉行新君登基大典。
可如今這條例卻成了空談——太子早已離世,而韓王在世時又因病情反復,遲遲未能確立新儲君。
雖然韓宇確實在代行朝政,但終究名不正言不順。
朝臣們曾多次進諫請立儲君,卻都被韓王搪塞過去,如今更是隨著君王駕崩成了無解之局。
按說此刻本該由群臣共議,推舉最合適的公子繼位——在這風雨飄搖之際,韓國已容不得半點拖延。
可就在追查韓王死因時,一個意外發(fā)現(xiàn)再次震驚朝野:在韓王寢宮中,竟搜出一份蓋著御印的密詔。
無人知曉這詔書是否真出自韓王之手,但就其內(nèi)容而言,倒更像是一份遺命而非正式詔書。
這份突如其來的密旨,又將這場王位之爭推向了更深的迷霧之中。
韓王安的遺書中透露出他對局勢的清醒認知,深知姬無夜及其掌控的夜幕組織在軍政諜報方面勢力龐大,企圖操控整個韓國并清除異己。
長期以來,韓王安一直想削弱姬無夜的勢力,為此他暗中扶持相國張開地,可惜最終未能成功。
在姬無夜和太子相繼離世后,他察覺到自己身體日漸衰弱,精力遠不如前,隱約意識到事情并不簡單。
面對死亡,韓王安坦然直言。
他擔憂自己死后,野心勃勃的白亦非無人制約。
白亦非手握兵權(quán),無論誰繼承王位,朝政大權(quán)最終都會落入他的掌控。
而一旦白亦非獨攬大權(quán),以他的性格,必定會鏟除異己,禍亂朝綱,甚至導致韓國數(shù)百年基業(yè)毀于一旦。
正因如此,韓王安在臨終前與白亦非達成交易,讓他支持四公子韓宇繼位,以此暫時穩(wěn)住他。
遺詔中,他明確讓韓宇登基后務必設(shè)法鏟除白亦非,同時安排紅蓮離開韓國,最好能跟隨嬴天衡前往秦國,以確保她的安全。
韓宇即位后,應由相國張開地全力輔佐,其余公子也應協(xié)助新君治理國家。
韓王安還特意囑咐韓宇勤政治國,并讓韓非永遠遠離韓國。
在遺書的最后,韓王安解釋了為何一直疏遠韓非——他懷疑韓非勾結(jié)外人,對自己圖謀不軌。
即便死后,他仍不放心讓韓非留在韓國,生怕他會威脅韓宇的統(tǒng)治。
“紅蓮,父王永遠愛你!”這是遺書的最后一句話。
然而,這份遺書的真?zhèn)坞y以確認,因為其中透露的信息過于驚人。
在許多人心目中,韓王安遠非明君,若他真有如此謀略,姬無夜一黨也不至于坐大至此。
更令人唏噓的是韓非的處境——生前不受父王信任,死后仍被提防,甚至被擔心會搶奪韓宇的王位。
同為子嗣,待遇卻天差地別。
但真假有時并不重要,關(guān)鍵在于人們愿意相信什么。
只要眾人認定它是真的,那它便是真的;反之,即便是事實,若無人認可,它也會被視為虛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