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眾人認定它是真的,那它便是真的;反之,即便是事實,若無人認可,它也會被視為虛假。
張開地在韓王安的寢宮中發(fā)現(xiàn)了一份遺詔,這讓他看見了一個扭轉(zhuǎn)han國局面的契機。
han國亟待變革,雖然韓非比起韓宇更勝任君王之位,但張開地卻無意扶持韓非。
原因清晰明了——韓非與嬴天衡過從甚密,若他登基,han國恐將傾覆。
而野心勃勃的韓宇絕不會屈從于秦國。
這份加蓋了韓王印璽的遺詔明確指定由韓宇繼位,張開地自然認定其真實可信。
然而親近韓非的朝臣提出了質(zhì)疑:這只是一份加蓋印璽的遺書,并非正式遺詔。
在論據(jù)不足的情況下,他們轉(zhuǎn)而指控韓宇涉嫌弒君,以此阻撓其繼位。
面對近在咫尺的王位,韓宇豈能拱手相讓?這份詔書必須是真實的!而韓非的支持者則緊咬一點不放:韓宇是否謀害了先王?這個弒父嫌疑始終如影隨形地纏繞著韓宇。
朝堂之上頓時劍拔弩張。
韓王安遺體尚未入殮,群臣卻因這份突然出現(xiàn)的遺詔忘卻了君王,為各自私利爭執(zhí)不休。
就在此時,韓非挺身而出!
雖然身為司寇的韓非權(quán)勢不及韓宇,支持者也不如對方眾多——特別是韓宇還獲得了白亦非與張開地的擁護,更持有指定其繼位的遺詔。
但韓非此次上朝,正是為了這封遺詔。
無論遺詔真假,韓宇都已陷入困局。
為改變han國命運,讓百姓免于戰(zhàn)火,韓非必須登上王位。
革新han國是他的夙愿,也是他歸來的初衷。
出人意料的是,韓非并未直接質(zhì)疑遺詔真?zhèn)?,而是提議先妥善料理先王后事,再徹查韓王之死是否與韓宇有關。
這番言論讓對峙的雙方暫時平息了爭執(zhí),轉(zhuǎn)而和和氣氣地商議起治喪事宜。
目睹此景,韓宇心中愈發(fā)沉重。
他明白,待喪儀結(jié)束,真正的較量才會開始。
他既要洗脫弒父罪名,更要設法戰(zhàn)勝韓非。
此刻的平靜,不過是暴風雨來臨前的短暫停歇。
韓王安突然離世,喪葬事宜由白亦非與張開地等人共同商議安排妥當。
王室事務處理完畢后,韓非特意去安撫了妹妹紅蓮。
在眾多公子公主中,紅蓮最為悲痛,畢竟她曾是韓王最疼愛的掌上明珠。
當韓非回到紫蘭軒時,嬴天衡一行人早已等候多時。
張良來得最早,只是靜坐一旁并未飲酒。
"諸位倒是清閑,我可忙得腳不沾地。。。。。。"韓非聞到酒香,緊繃的神色終于舒緩幾分。
唯有在此處,他才能卸下防備,遠離朝堂紛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