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味能傳遍整個大院,聞到這味道都忍不住流口水。
但是做蔥油太費(fèi)油,除了柳蕓,全村可沒人敢這么奢侈。
而在山里待久了,大家膽子也慢慢大了,采野菜去的地方也越來越遠(yuǎn)。
這一天,柳蕓等人還在一片新的山坡發(fā)現(xiàn)了不少的蕨菜。
蕨菜的味道,梁杏花是最清楚的。
之前每回炒蕨菜臘肉時,她都能多吃一碗飯。
因此,采蕨菜這事兒她是最積極的。
除了蕨菜,柳蕓還在周圍發(fā)現(xiàn)了不少的艾草。
陳氏高興壞了。
她平日都有曬艾草給家里人泡腳的習(xí)慣,說是艾草能夠散寒祛濕。
而且,曬干的艾草點燃了還能驅(qū)趕蚊蟲,最適合住在山里蚊蟲多的地方。
有了艾草,夏天也就不用愁。
柳蕓如今見到艾草也高興,但她的第一反應(yīng)卻不是陳氏說的那些。
“娘,你吃過艾草餃子嗎?”
柳蕓見到艾草第一反應(yīng)是饞青團(tuán)了。
但眼下沒有蛋黃或者紅豆,因此就做不了青團(tuán)。
但想想做艾餃更方便些。
山里的艾草有兩種。
陳氏割的是大葉的艾草,不光葉子足夠大,而且長得也高,適合用來作藥用。
但是用來吃,味道還是會比較苦。
所以還有一種是矮些的小葉艾蒿,這種更加鮮嫩,味道也沒那么苦,用來做艾角最合適。
制作方法就是把新鮮的艾草割回來洗干凈焯水,然后切碎,把青澀的汁水?dāng)D出來。
加上磨好的米粉揉成團(tuán)。
里頭的餡料,柳蕓用的是咸菜或者竹筍,再配上些豬肉末一起攪和攪和。
剩下的法子就跟尋常的餃子差不多了。
只不過艾餃一般在大小上比普通的餃子要大一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