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知煮出來的肉粽得到家里男人和孩子的一致好評,都感慨包少了。
為了給孩子們解饞,于是決定重新多包些肉粽。
等過完端午的第二天,大家又馬不停蹄地開始插起秧。
而之前開墾出來的那塊稻田也已經(jīng)把水續(xù)上了。
水稻秧苗是各家各戶一起湊種子播的,這會兒已經(jīng)長得有一個手掌那么高了。
為了及時把秧苗插下去,大家馬上分頭行動。
老人跟女人們負(fù)責(zé)在田里拔秧苗,這活兒能坐在小板凳上干,因此要輕松些。
拔完的秧苗用干草捆成一小把一小把的,說是為了防止發(fā)秧瘋,其實主要是為了不讓秧苗散開。
捆好的秧苗被挑到水田,要找力氣大的男人把一捆捆秧苗均勻拋到田里,省得來回上岸拿。
把秧苗拋好后,負(fù)責(zé)插秧的男人們就自覺排成一排,快速解開捆住的禾苗,麻利地用手捻開兩株苗子就往水里插。
插秧可是個技術(shù)活兒,不光力度、角度以及間距有講究,重要的一點是插秧必須要插在一條直線上,光是這一點就能把許多人淘汰掉。
柳蕓覺得自己技術(shù)不到家就不去湊這個熱鬧了,秧田那邊人也夠了,她想去也排不上隊。
因此,就帶著小姑子和孩子們?nèi)ド缴系暮档刳s鳥。
這段日子山里的野菜漸漸老去,野果子都還沒有成熟,這些鳥就把目光打在剛出來的莊稼上了。
看田趕鳥的活兒就自然落在了孩子們身上。
孩子們都想了不少法子,有用彈弓打的,有用木棍綁著布條驅(qū)趕的,效果是好就是太費(fèi)時間。
也不能讓孩子們一直在田邊守著,今日有空柳蕓就過來陪孩子們一起趕,順便想想有沒有什么一勞永逸的法子。
想來想去決定先綁幾個稻草人出來。
雖然這法子在現(xiàn)代不一定好用,但對于沒咋見過世面的深山里的鳥來說,應(yīng)該有一定的震懾作用。
柳蕓就這么帶著孩子們找來竹竿,先搭了個十字架,作為稻草人的骨架。
綁緊了后再用干草分別把頭和手臂以及身體扎出來。
這些步驟孩子們多多少少都會一些,之前在山下沒少跟著家里老人一起做。
柳蕓為了以假亂真,特地往稻草人頭上戴了個家家戶戶都有的草帽,手臂上也系上兩根破布條子。
這樣風(fēng)吹起來布條子就隨風(fēng)舞動,看起來就更能嚇著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