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空氣帶著江南特有的濕潤與微涼,浸入肺腑,令人精神為之一振。
陸明淵的目光不經(jīng)意地掃過前方,發(fā)現(xiàn)昨日排在他身前不遠處的一個面色蠟黃的考生,今日已不見了蹤影。
那個位置空了出來,留下一道豁口。
身后傳來壓抑的議論聲,細碎地鉆入耳中。
“聽說了嗎?是排在我們前面那個劉家的秀才,劉子謙?!?/p>
“怎么了?我看他昨日出來時,臉色就不太對?!?/p>
“何止是不對,聽客棧的伙計說,他回房后便將自己關(guān)了起來,水米未進,到了半夜,竟傳出嚎啕大哭之聲。”
“今早,他家里人便來將他接走了,說是……說是心態(tài)崩了,這做得極好。這科場,真真是磨人啊……”
嘆息聲隨風(fēng)飄散,帶著幾分兔死狐悲的涼意。
這就是科場,比沙場更不見血的戰(zhàn)場。
它考驗的不僅僅是才學(xué),更是心性。
一念之差,便可能萬劫不復(fù)。
“開門——”
隨著一聲悠長的唱喏,貢院那厚重的朱漆大門在“嘎吱”聲中緩緩開啟。
搜檢的官兵依舊是那副鐵面無私的模樣,動作麻利而嚴苛。
陸明淵提著自己的考籃,從容地接受檢查,每一個動作都顯得不疾不徐,有條不紊。
“鐺——”
鐘聲響起,考試開始。
一名巡考官邁著沉穩(wěn)的步伐走入,將一份嶄新的試卷放在了陸明淵面前的案上。
試卷入手,帶著一絲涼意。陸明淵沒有急著動筆,而是先將整張試卷通覽了一遍。
與他預(yù)料的相差無幾。
的基調(diào)定了下來。
不偏不倚,中正平和,直指問題的核心。
德禮是根本,是內(nèi)核,是治國之“體”;政刑是手段,是工具,是治國之“用”。
二者缺一不可。
破題之后,思路便如泉涌,一發(fā)不可收拾。
他筆鋒一轉(zhuǎn),開始論述“體”的重要性。
“《孟子》有云:‘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此乃人性之善端,亦為德禮教化之基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