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論德鄰之契,明天人合一之機也?!?/p>
圣人論德,非僅僅論人倫日用,更是闡明此德行與天地萬物相契合的玄機。
僅僅一句,便已顯露出遠超同儕的眼界與氣魄。
陸明淵手腕平穩(wěn),筆鋒流轉,承題之句緊隨其后。
【夫德者,秉于天而具于心;鄰者,應乎人而征于外。心存其德,則遠邇皆應,何孤之有?】
如果說破題是立意,那么承題便是解意。
德,是源于天道,內化于本心的根本。
鄰,是人心感應,顯現(xiàn)于外的征兆。
這兩句,如陰陽合抱,將內心的“德”與外在的“鄰”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
邏輯嚴絲合縫,文氣貫通,直接回應了題眼中的“不孤”二字。
心中有德,四方來應,又哪里會感到孤獨呢?
至此,文章的骨架已然立定。
尋??忌?,能做到這一步,已算得上是中上之選。
但對于陸明淵而言,這僅僅是個開始。
他筆鋒一頓,吸足了墨,那股在心中醞釀已久,由無數(shù)人和事匯聚而成的感懷與信念,終于找到了宣泄的出口。
【嘗思乾坤有正氣,塞乎天地之間。人得之為德,此德既立,自能通幽明,感萬物】
他的筆下,仿佛真的有那么一股浩然之氣在流淌。
從天地宇宙的宏大敘事,落筆到每一個具體的人。
這股正氣,是文天祥筆下的不朽詩篇,是孟子口中的“吾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
而人,一旦擁有了這股以“德”為名的正氣,便建立起了一種與整個世界溝通的橋梁。
上可以通達幽微神明,下可以感召萬物生靈。
文章的氣勢,至此被徹底推向了高峰。接下來,便是最考驗功底的八股部分。
陸明淵的思緒,沉入一片澄明之境。
【是故君子修身以立德,非為外名,實為內安。蓋人心之孤,非在身之獨處,而在心之無根。德者,心之根也。有德于心,則神明自持,氣象安然。雖處陋室,心如廣廈;雖對空壁,如晤良朋。此《大學》所謂‘誠于中’,亦夫子所謂‘內不省身,無可怍也’。其心不愧于屋漏,其神不亂于寂寥,此為內不孤也?!?/p>
他論述的,是“德”為何是人之為人的根本。
他將“孤”的概念,從物理的隔絕,引向了精神的空虛。
真正的孤獨,不是身邊無人,而是心中無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