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紙卷上,墨跡清晰,是十年前大乾王朝一次科舉考試的試題。
“今日,老夫便以這十年前的試題,考教你一番?!?/p>
趙夫子指著紙卷上的字,沉聲道。
“此題乃是以儒家經(jīng)典《論語》為題,其中經(jīng)義部分,你且先默寫出來。至于文章題,便是這句——《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p>
陸明淵接過試題,目光只是一掃,便將那題目盡收眼底。
他的精神力遠超常人,這等簡單的默寫與理解,對他而言,并無難度。
他提筆蘸墨,筆走龍蛇,將《論語》中與“修身正心”相關的經(jīng)義,一字不差地默寫了出來。
趙夫子在一旁看著,不住地點頭。
陸明淵的記憶力,他早已見識過,但每一次親眼所見,仍舊讓他感到驚嘆。
待陸明淵默寫完畢,他收回紙卷,目光轉(zhuǎn)向了那篇文章題。
《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
陸明淵沒有急于動筆。
他閉上眼睛,腦海中浮現(xiàn)出前世對心理學和行為學的認知,結合今生所學儒家經(jīng)典中“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的教誨,進行了一次深層次的“重構”。
片刻后,他睜開眼睛,眼中清明一片,已然胸有成竹。
筆尖輕觸紙面,墨跡緩緩洇開。
他開篇便直指核心,解釋了為何修身的前提在于“正心”——“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
這句《大學》中的經(jīng)典論述,被他信手拈來,作為破題的引子。
他筆鋒一轉(zhuǎn),闡明了內(nèi)心不正,則一切外在的修養(yǎng)皆為虛妄,如同無根之木,無源之水。
文章中段,他引經(jīng)據(jù)典,從《論語》的“克己復禮為仁”到《孟子》的“存心養(yǎng)性”,旁征博引,將圣賢之言化為己用,論證了內(nèi)心端正與修養(yǎng)自身之間的緊密聯(lián)系。
他指出,正心并非一蹴而就,乃是日積月累,格物致知,在萬事萬物中體悟天理,在日常言行中砥礪心性。
陸明淵的行文,一板一眼,字字珠璣,邏輯鏈條嚴密得近乎刻板。
他沒有用華麗的辭藻,沒有加天馬行空的想象,只用他扎實的功底,對儒家經(jīng)典的深刻理解來寫。
當他寫下最后一個字,筆尖輕點,收筆之時,屋外已是日上三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