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行文,不再是寫詩時的豪邁奔放,而是轉為一種沉穩(wěn)厚重,字字句句,皆如金石落地,擲地有聲。
他先論漕運。
“……夫漕運者,國之大計,系太倉之盈虧,關北疆之安危。以江淮之粟濟東南,乃固本培元之策,不可一日或缺。”
“然浚河之役,累及萬民;挽舟之夫,十不存一。此乃以民之血汗,澆灌國之命脈,雖為必須,然非長久之善策……”
他并未否定漕運,而是將其定位在“國家戰(zhàn)略安全”的高度,肯定其“固本”的作用,同時又毫不避諱地指出了其“耗費民力”的巨大弊端。
客觀,冷靜,一針見血。
副主考官看得暗暗點頭,這番見解,已經超越了尋常書生,頗有幾分朝堂奏對的風采。
緊接著,筆鋒一轉,陸明淵開始論及海禁。
“……海禁之設,原為防倭寇,絕奸宄。然因噎廢食,無異于自斷臂膀?!?/p>
“東南地狹人稠,工商繁盛,所需之糧,所需之料,豈是區(qū)區(qū)江淮所能盡供?”
“南洋有沃土千里,稻米一年三熟;西洋有奇珍百貨,可易萬金?!?/p>
“開海禁,則南洋之米可平抑糧價,使百姓不饑;萬國之貨可流通有無,使工商獲利;市舶之稅可充盈國庫,使朝廷不乏?!?/p>
“此乃引八方活水,以濟東南一隅,乃開源之良方……”
他的論述層層遞進,從民生(平糧價)、經濟(利工商)、財政(充國庫)三個層面,將開海禁的巨大利益剖析得淋漓盡致。
副主考官的眼神,已經從最初的震驚,轉為了深深的贊賞。
這少年,不止有才情,更有大局觀!
然而,陸明淵的論述并未就此停止。他既然提出了“一體兩翼”,自然要給出如何“飛翔”的辦法。
這,才是策論真正的核心——解決之道!
“……或曰,海貿一開,私販蜂起,??懿?,如之奈何?此乃治標不治本之憂?!?/p>
“臣以為,其癥結在于‘禁’而不在‘開’。愈禁則利愈厚,愈厚則人愈鋌而走險。何不因勢利導,變禁為疏?”
“策在杭州!當于杭州設‘市舶提舉司’,總攬出海諸事?!?/p>
“凡商民出海,皆需登記在冊,領取‘船引’,注明所載貨物、前往之地、往返時日?!?/p>
“回港之后,依貨抽分,既為國稅。所抽稅銀,三成留于杭州府,以為修繕港口、興辦水師之用;七成上繳國庫?!?/p>
“如此,則商民循規(guī)蹈矩,樂于納稅以求平安;官府有法可依,有兵可用;朝廷稅源廣進,利國利民……”
“再者,可以商制商。允許多家大海商合股成立‘海貿公行’,由市舶司監(jiān)管,公行內部自立規(guī)矩,共擔風險,共享利益?!?/p>
“若有??埽瑒t公行所屬之護衛(wèi)船隊可自行清剿,報官府備桉即可。如此,則不費朝廷一兵一卒,而東南海疆自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