潁川書院文氣沖霄,百家爭鳴之盛況,如同最醇厚的酒香,飄過千山萬水,吸引著天下有識之士。
這一日,書院迎來了一位分量極重的客人。
來人并未大張旗鼓,只乘一葉扁舟,沿汝水而下,悄然抵達陽翟。
他身著樸素葛袍,頭戴方巾,面容清癯,三縷長須飄灑胸前,眼神澄澈通透,仿佛能映照人心,洞察世事。
正是荊襄之地聞名遐邇的隱士高人——水鏡先生,司馬徽。
他甫一登岸,并未直接前往州牧府拜會荀衍,而是先信步來到了潁川書院。
站在書院那并不奢華卻充滿厚重歷史感的牌匾下,司馬徽閉目凝神,靜靜感受著空氣中那磅礴而活躍的文氣波動,臉上露出欣慰而又略帶驚奇的神色。
“好一個文氣鼎沸之地!兼容并包,生機勃勃,竟隱隱有上古稷下之遺風(fēng)…這荀文淵,果然非同凡俗。”
他低聲自語,隨即邁步踏入書院。
書院學(xué)子見其氣度不凡,皆恭敬行禮。
司馬徽微笑頷首,一路行至明倫堂外,正聽得蔡邕在講授《樂經(jīng)》與文心修養(yǎng)之間的關(guān)系,深入淺出,妙語連珠。
一堂課畢,蔡邕走出明倫堂,一眼便看到了人群中卓爾不群的司馬徽,先是一愣,隨即大喜過望:
“德操!竟是你這老家伙!何時來的潁川?也不提前知會一聲!”
蔡邕與司馬徽乃是舊識,皆以學(xué)問品性著稱于世,此刻他鄉(xiāng)遇故知,自是欣喜異常。
司馬徽笑著拱手:“伯喈兄在此開創(chuàng)如此盛業(yè),徽心向往之,特來叨擾,還望勿怪。”
兩位大儒把臂言歡,相談甚歡。
蔡邕迫不及待地拉著司馬徽參觀書院各齋,介紹如今的盛況。
司馬徽看得頻頻點頭,尤其對那“格物軒”和“兵策院”表現(xiàn)出濃厚興趣。
“不想伯喈兄如今竟也兼收并蓄,涉獵百家了。”司馬徽打趣道。
蔡邕老臉一紅,擺手道:
“老夫亦是受文淵啟發(fā)。此子曾言,‘大道三千,皆可證道;百家之術(shù),皆為民用’。初聞覺其離經(jīng)叛道,細(xì)思之下,卻深含至理。在這亂世,空談仁義,確實不如些實在的學(xué)問能保境安民。”
司馬徽眼中異彩更盛:“好一個‘大道三千,皆可證道’!此言大善!不知可否為徽引薦這位荀州牧?”
“自是應(yīng)當(dāng)!”蔡邕大笑,“文淵若知德操你來,必倒履相迎!”
州牧府內(nèi),荀衍早已接到書院眼線的通報。
聽聞水鏡先生司馬徽親至,他亦是心中一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