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衍看著劉備,心中明了。
這位劉皇叔怕是故意慢了一步,既避免了正面硬撼西涼主力的風(fēng)險,又保全了實力。
此刻趕來,正好收拾殘局,賺取名聲。果然是好算計。
“玄德兄心系百姓,清剿匪患,亦是功德。”
荀衍淡淡一笑,一語雙關(guān)。
劉備面色如常,仿佛沒聽出弦外之音,只是痛心道:
“只恨備未能早至,與諸位并肩殺敵,多救些百姓…”
寒暄過后,話題再次回到現(xiàn)實。
荀衍望向遠處依舊冒著青煙的皇城廢墟,聲音沉穩(wěn)而有力,清晰地傳入每個人耳中:
“董卓倒行逆施,人神共憤,其罪罄竹難書。然,哭泣與憤怒,無法讓死者復(fù)生,無法讓廢墟重建?!?/p>
他轉(zhuǎn)過身,目光掃過曹操、孫堅、劉備等人:
“洛陽雖毀,然其名猶在,其位猶存!乃是大漢之心腹,天下之中心!豈能因賊寇之暴行,便棄之不顧?”
“文淵賢弟的意思是…”曹操目光微閃。
“留守洛陽,重整河山!”
荀衍斬釘截鐵,“在此豎起討董大旗,收攏流民,安撫百姓,恢復(fù)秩序,以此為大義根基,徐圖西進,方可真正救駕,匡扶漢室!”
孫堅、劉備等人紛紛提出糧草、民心、防御等現(xiàn)實問題。
荀衍一一解答,思路清晰,措施具體,顯然深思熟慮。最后道:
“…即便董卓來攻,我據(jù)城而守,又有諸位兄臺可為奧援,何懼之有?”
他這番話條理清晰,考慮周全,但眾人都聽出了潛臺詞:
留守洛陽,以他荀文淵為主。
曹操、孫堅、公孫瓚乃至劉備,心中各自飛快盤算。
留守洛陽政治意義巨大,但風(fēng)險也同樣巨大,更意味著要屈居于荀衍之下。
而返回各自地盤,發(fā)展勢力,才是亂世之道。
很快,孫堅、公孫瓚率先表態(tài)欲歸。
曹操沉默片刻,也苦笑道愿回兗州。
劉備則一臉誠懇地表示愿回豫州附近,繼續(xù)為討董大業(yè)盡力。
至此,意圖已然明朗。
無人愿留守洛陽這個爛攤子,更不愿屈居人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