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這時,元始天尊注意到了舜帝所引起的這場騷動。他對廣成子的表現(xiàn)非常不滿,立刻將其喚來,狠狠地訓斥了一頓。那罵聲如同雷霆一般,在玉虛宮中久久回蕩,仿佛要將這座宮殿都震碎。玉虛宮的弟子們面面相覷,心中都充滿了震驚和疑惑。他們原本以為選擇洪荒的洞天福地作為道場是一件明智之舉,卻沒想到如今想要回返玉虛宮竟變得如此困難。
三教之中,闡教對于座機的喜愛可謂是最為突出的。而后來的佛門,由于闡教副教主的加入,也染上了這個習慣。然而,往返天庭和洪荒之間,使用座機似乎成為了一種可行的解決方案。畢竟,妖族的數(shù)量眾多,而且它們的力量也相當強大,只要稍微愛惜一些使用,應該不成問題。
至于后期開發(fā)出的類似筋斗云、祥云、瑞氣、金虹等等,大多也是沿著這個思路發(fā)展而來的。這些神奇的交通工具不僅方便快捷,還能展示出使用者的身份和地位。
而元始天尊之所以會如此痛罵廣成子,原因其實很簡單——事情敗露了。舜帝如此才華橫溢,卻在廣成子的算計之下,最終落得個被架空的悲慘下場。這無疑是對元始天尊的一種挑釁和侮辱,也讓他對廣成子的行為感到極為憤怒和失望。這一斬,猶如雷霆萬鈞,不僅斬斷了古今的聯(lián)系,更是將闡教訂立人皇的道統(tǒng)徹底斬斷。那大禹,本就是個野心勃勃之徒,若他仍傻乎乎地遵從“推舉”之制,讓闡教得以提前介入并布局,那么事情恐怕會變得極為棘手。
然而,事實卻并非如此。大禹即位后,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將原本自帝嚳時代便不斷強化的對人族國的掌控力提升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如今,凡事幾乎都只需大禹一句話便能決定。
然而,此時此刻的大禹心中卻沒有絲毫的快意。他親眼目睹了舜帝的強大,與之相比,自己征服四海的壯舉都顯得微不足道,甚至讓他感到有些羞愧。
更為糟糕的是,隨著靈力的不斷散失,大禹明顯感覺到自己衰老的速度越來越快。僅僅才過去了幾百年的時間,他便已經(jīng)有了朝不保夕的危機感,仿佛下一刻就是自己的死期一般。
整個人族高層的壽命被壓縮得極為厲害,這讓大禹感到十分震驚和痛心。他的一些心腹好友,如今已經(jīng)相繼離世,而且都是因為年老體衰而亡。這讓大禹深刻地認識到,時間的流逝是如此無情,生命的脆弱是如此不堪一擊。
大禹開始反思舜帝的決策,這種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做法,讓他深感憂慮。如果換作是他,恐怕絕對不會做出這樣的選擇。然而,現(xiàn)實就是如此殘酷,人族為了戰(zhàn)勝妖族,付出了如此巨大的代價。
如今的人族,在失去靈力支持的妖族面前,優(yōu)勢愈發(fā)明顯。曾經(jīng)不可一世的妖族,如今已如落日余暉,每況愈下。除了妖王級別的強者,一般妖族對于人族的威脅已經(jīng)微乎其微。面對成建制的人族大軍,妖族往往只能狼狽逃竄,毫無還手之力。
盡管人族取得了如此輝煌的戰(zhàn)果,但大禹對于失去壽命這樣的代價,心中始終難以釋懷。他不禁想要大罵一聲“tmd”,以宣泄內(nèi)心的不滿和無奈。
當大禹最終預感到自己的死期即將來臨,他深知自己必須做出一個重要的決定——將帝位指認給合適的人選。經(jīng)過深思熟慮,他決定將這個重任托付給伯益,也就是陶皋之子。
然而,命運的齒輪卻開始悄然轉(zhuǎn)動。大禹的兒子啟,背后有著強大的涂山氏作為支持,并且由于長期跟隨大禹處理政務,積累了相當高的威望。相比之下,伯益輔佐大禹的時間較短,根基相對淺薄,這使得啟有機會將伯益架空,從而最終實現(xiàn)物理奪權。
就這樣,啟成功地終結(jié)了推舉制,徹底剝奪了闡教訂立人皇的權柄。而他所開啟的世襲制,卻得到了所有人族高層的擁護。畢竟,從一開始,軒轅就對廣成子對人族名為輔佐、實則強行干涉的行為深感抵觸。這種默契,在人族尚未徹底翻臉之前,只能被銘刻在人皇劍中,代代相傳。
大禹對此心知肚明,所以他特意選擇了根基淺薄、威望不足的伯益作為禪推舉讓的目標。這也是因為伯益一直以來都是在大禹面前表現(xiàn)得異?;钴S的闡教所看重的對象之一。且說那大禹,在尚未登上高位之前,也曾受到闡教的諸多規(guī)勸與輔助。其中,最為關鍵的便是那盜取息壤一事。這息壤,乃是天地間的神物,擁有著無窮的力量。而大禹選擇接受息壤,實際上就是將人族的氣運分潤出不少給了闡教。
這種勒住脖子說救你的行為,實在是太過隱秘,若不是舜帝的點撥,當時的大禹恐怕難以洞悉其中的玄機。然而,正是因為舜帝的這一番指點,讓大禹在復盤中對舜帝的形象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