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子牙面無表情地看著跪在地上的姬昌,心中的厭惡之情如潮水般洶涌,仿佛要沖破眼眶噴涌而出。然而,就在這關(guān)鍵時刻,姬昌那滿頭鮮血的腦袋不停地撞擊著地面,發(fā)出“砰砰”的聲響,使得他無法察覺到姜子牙眼中的厭惡。
姬昌一邊磕頭,一邊賭咒發(fā)誓,他愿以天子之尊統(tǒng)領(lǐng)人族,并發(fā)誓永遠效忠于闡教。他的言辭懇切,聲音顫抖,似乎對姜子牙充滿了敬畏和恐懼。
然而,姜子牙對姬昌的這些話充耳不聞,他的心中只有一個念頭,那就是絕對不能讓姬昌過早地豎起反商的大旗。他死死地壓住姬昌,不讓他有絲毫起身的機會,嘴里還不停地念叨著要韜光養(yǎng)晦、等待時機之類的話。
實際上,姜子牙所謂的韜光隱晦,不過是他內(nèi)心深處不愿意伐商的真實寫照。他一直寄望于帝辛能夠在這場封神量劫中翻盤,盡管他自己也說不清楚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想法。畢竟,飛熊入命的說法,是在封神大戰(zhàn)正式開打之后,才被闡教門人叫破的。
當(dāng)姜子牙聽到這個說法時,他心中豁然開朗,仿佛一切都有了答案。然而,這一切都已經(jīng)太晚了,他之前的種種行為,都已經(jīng)注定了姬昌和自己的命運。原來自己背負的是先天人族有熊氏的血脈,這種刻入基因中的底層潛意識讓他對姬昌十分的厭惡。
在封神時期,元始天尊下達敕令,命令督造封神臺,并派遣姜子牙登上封神臺,執(zhí)行封神儀式。然而,令人驚訝的是,盡管最終封神的數(shù)量并非鴻鈞所說的三百六十五位,而是大大超過,甚至超過了三百七十人,當(dāng)然其中卻存在著一些特殊情況。
比如,后期西方教為了在天庭中安插自己的勢力,竟然不顧顏面地強行逼迫元始天尊敕封了六位編外神,其中包括四大天王和哼哈二將。這六位神只原本并不在封神計劃之中,但西方教卻通過各種手段讓他們獲得了神位。
四大天王最終被授予了四大天門的職位,位于天庭的最外圍,雖然也算是天庭的一部分,但實際上處于較為邊緣的地位。而哼哈二將則被安排成為人間值守的西方教和道教寺、觀的門神,同樣是天庭不太重視的存在。
盡管如此,盡管超編了這么多的神位,卻唯獨沒有給姬昌一個神位。這種令人費解的操作,不僅讓人對姬昌的地位產(chǎn)生了疑問,也讓三界都對他的待遇感到詫異。然而,盡管如此,這種情況卻得到了三界的默許,似乎沒有人對姬昌沒有神位這一事實提出異議。
從這一點可以看出,姬昌在三界中的人緣似乎并不好,甚至可以說是不得人心。因此,所謂的姬昌仁厚、深得人心的說法,在這種情況下顯得完全站不住腳。
反過來思考,這更能說明一個道理:一個背叛自己種族的人,最終必然會遭到所有種族的唾棄和拋棄。即使那些接受了他背叛行為的種族,表面上可能會接納他,但實際上最終還是會從各個方面對他進行限制,甚至有可能直接將他以人道或非人道的方式毀滅掉。
而對于被背叛的種族來說,無論其上層如何努力為這個叛徒洗白,都無法改變他已經(jīng)背叛的事實。這個種族會毫不猶豫地將他的存在徹底抹殺,甚至?xí)⑺?jīng)取得的功績也一并抹去。如果實在無法完全抹除,那么簡單的做法就是張冠李戴,把他的功績歸功于其他人,或者將他的虛名和功績盡可能地扯得遠遠的,讓人難以將兩者聯(lián)系起來。
要知道,在歷史上,那些被尊稱為“文王”的帝王,無一不是被大書特書、備受贊譽的存在。然而,輪到姬昌時,情況卻截然不同。關(guān)于他的記載寥寥無幾,而且?guī)缀跞考性谒蒲莅素缘墓兩稀V劣谒谥螄矫娴谋憩F(xiàn),僅僅用“大治”兩個字來概括,至于他具體實行了哪些政策、取得了哪些具體的功績,卻都沒有詳細的描述。
姜子牙受到闡教的催促后,心中暗自叫苦不迭。他心里很清楚,所謂的伐商不過是闡教所主導(dǎo)的一場大戲而已。真正的主力永遠都是闡教的十二金仙及其徒子徒孫們,而西岐的軍隊,充其量也就是個配角,負責(zé)接收一下戰(zhàn)爭勝利后的戰(zhàn)利品罷了??扇缃襁@封神量劫的時期,整個洪荒稍微有點勢力的人都知道了這件事,難道是嫌他們準備得還不夠充分?還是覺得帝辛的改革速度太快,成果太豐碩了?
然而,面對闡教的催促,姜子牙卻總是反復(fù)推諉。他一會兒說西岐太過貧瘠,還沒有準備好足夠的糧草;一會兒又說伐商這一路大軍恐怕會勢單力薄,需要聯(lián)絡(luò)各地諸侯共同出兵才行;一會兒又說西岐根本就沒有什么能打仗的士兵,還需要時間去鍛煉一下這些士卒……總之,他總能找到各種各樣看似無懈可擊的理由來推脫,而且這些理由還都顯得那么光明正大。
闡教的眾仙們雖然看在眼里,但卻也無可奈何。他們心里著急啊,這姜子牙怎么就這么磨蹭呢?就連一向被認為親善可欺的月老,都忍不住跳出來逼迫姜子牙趕緊揮兵出征。這可真是讓人難以置信??!他們是真的急了!大商在姬昌病故之后,局勢變得愈發(fā)緊張起來。以姬發(fā)為首的軍事集團,開始緊鑼密鼓地籌備伐商的事宜。而一直鼓動姬昌造反的南宮適、辛甲等人,更是在姬發(fā)面前頻繁煽動,仿佛迫不及待地想要掀起一場腥風(fēng)血雨。
然而,無論是姬發(fā)還是姜子牙,都沒有立刻響應(yīng)這一策略。他們似乎在深思熟慮,權(quán)衡利弊。相反,他們選擇了先進行孟津觀武,會盟諸侯,然后才正式打出反商的旗幟。
這其中的原因耐人尋味。姬昌已經(jīng)去世十年,早已化為冢中枯骨,然而姜子牙卻如此拖延,顯然并非心甘情愿地反商。或許他心中還有諸多顧慮,或者是對商朝尚存一絲希望。
至于元始天尊賜予姜子牙的打神鞭,其威力也被夸大了許多。在整個封神大戰(zhàn)中,有記載的打神鞭造成的死亡人數(shù)僅有四人,分別是高友乾、菡芝仙、高明和高覺。這與所謂的“只要是封神榜上簽押了姓名的存在都統(tǒng)統(tǒng)受到打神鞭的壓制”的說法相差甚遠,簡直就是無稽之談。真實的情況是這樣的:打神鞭雖然在傳說中具有強大的威力,但實際上它的殺傷力非常有限。除了對一些散修還有些殺傷作用外,對于三教弟子或者身穿防護性法寶的人來說,它甚至連打傷都做不到。
而唯一的例外就是菡芝仙,她只是三教的邊角料弟子,可以算是三教之中的散修。這也從側(cè)面說明了打神鞭的威力確實被嚴重弱化了。
一直以來,人們都對打神鞭寄予厚望,認為它是一件號稱因果律的武器。然而,現(xiàn)實卻讓人失望,它的實際表現(xiàn)與傳說中的相差甚遠。
那么,魂魄上榜之后,打神鞭是否會鳥槍換炮呢?這種說法應(yīng)該也是無稽之談。根據(jù)歷史記載,封神結(jié)束后,封神榜原則上應(yīng)該交還給闡教的元始天尊。但當(dāng)時的元始天尊早已不知所蹤,最終封神榜被童子以封神乃是為天庭補充神職為由收回,并留下了“昊天大帝將封神榜貼身保管”的記錄。
這與三教共議封神榜,鴻鈞指認元始天尊作為此次封神總指揮的旨意相互矛盾。這一系列的事件都讓人對打神鞭的真實威力產(chǎn)生了懷疑。而且,這封神榜的流轉(zhuǎn)竟然如同兒戲一般!它竟然被童子以鴻鈞啟動封神量劫的借口,半是威逼半是利誘地搶奪走了。那一句“貼身保管”,簡直是傳神之極,將童子的貪念以及害怕被搶走的心思,描繪得淋漓盡致,入木三分。
這不禁讓人想起了當(dāng)當(dāng)網(wǎng)的故事,這種做派實在是如出一轍。不知道是后人學(xué)習(xí)了前人,還是前人啟發(fā)了后人呢?
帝辛看著傳來的奏報,心中的悲涼愈發(fā)沉重。姬發(fā)已經(jīng)明確反商,并且出兵了。他看著大殿上的文武百官,這些人臉上的表情各異,有的幸災(zāi)樂禍,有的冷漠旁觀,有的則趁機落井下石。
即便帝辛早已下定決心,要與那些老舊貴族和架空共主權(quán)力的諸侯們決一死戰(zhàn),但當(dāng)他聽到這些人的話語時,心中的刺痛還是難以抑制。
“臣早就告誡過……”
“諸侯皆反,皆是因為大王好大喜功……”
這些話語,要么是馬后炮,要么是借機打壓帝辛的威信。然而,在這關(guān)鍵時刻,他們卻沒有一個人站出來,為帝辛出謀劃策,或者表示支持。帝辛自幼便深得帝乙的器重,因此帝乙對他的培養(yǎng)可謂是無微不至。然而,這種過度的關(guān)注卻并非全然是好事,因為越是細心呵護,帝乙對帝辛的要求也就越發(fā)嚴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