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師傅的離去所帶來的巨大空洞和悲傷,如同淬火后的鋼鐵,經(jīng)歷了一段高溫灼燒般的痛苦后,開始逐漸冷卻、沉淀,轉(zhuǎn)化為一種更為堅韌、更為持久的內(nèi)在力量。工廠的機器依舊轟鳴,生活依舊繼續(xù),但某些東西,已經(jīng)悄然發(fā)生了改變。
變化最顯著的,是小山東。
追悼會上那個哭得撕心裂肺、甚至需要磕頭來表達悲痛的青年班長,仿佛在一夜之間褪去了所有的青澀與毛躁。他依舊話不多,但眼神里多了份沉靜和擔當。他默默地將師傅那視為珍寶的工具箱,鄭重地請回了車間,沒有鎖進柜子,而是放在了師傅工作臺下一個觸手可及的地方。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仔細擦拭一遍工具箱表面,如同完成一種無聲的儀式。
他開始有意無意地模仿師傅生前的樣子。工作時,不再是只顧著自己埋頭苦干,而是會時不時停下來,走到那些剛進廠不久、還有些手足無措的年輕徒工身邊。
“刀架角度再往下壓半度,進給量太大,光潔度不夠?!彼穆曇舨桓?,卻帶著一種不容置疑的肯定,像極了石師傅當年指出問題時的語氣。他甚至會拿起工具,親自示范:“看,手腕要這樣,靠的是巧勁,不是死力氣。感覺那股韌勁兒沒有?”
遇到難題,他不再像以前那樣急著去請教老師傅或林瀚章,而是先自己圍著設備轉(zhuǎn)上幾圈,瞇著眼看,用手摸,甚至趴下去聽,努力回憶師傅當年是如何處理類似情況的。有時,他會打開那個工具箱,拿出某件特制工具,比劃著,思考著,仿佛在與師傅進行跨越時空的交流。
他把石師傅教給他的那些訣竅——如何憑手感判斷加工精度,如何聽聲音辨別機床故障,如何用最“土”的辦法解決看似高深的技術問題——一點一點,毫無保留地,傳授給更年輕的工友們。他講得沒有石師傅那么生動風趣,甚至有些磕絆,但他那份認真和耐心,卻讓人動容。
“這是石師傅當年教我的,我現(xiàn)在教給你們。你們得用心學,不能斷在咱們手里?!边@是他最常說的一句話。
漸漸地,車間里的年輕人們發(fā)現(xiàn),雖然石師傅不在了,但他的“影子”似乎無處不在。在小山東一絲不茍的示范中,在那工具箱里偶爾被取用的特殊工具上,在老師傅們茶余飯后追憶的故事里,更在一種悄然形成的、更加注重技藝傳承的氛圍中。
林瀚章將這一切看在眼里,既感欣慰,又覺責任重大。小山東的個人行動是感人的,但要想讓石師傅代表的精神和技術真正系統(tǒng)性地傳承下去,需要制度性的保障。
他再次找到了王廠長和廠黨委,鄭重提出了完善和強化“師帶徒”制度的建議。這一次,他的提議很快得到了高度重視和支持。
廠里正式下發(fā)文件,將“師帶徒”作為一項長期堅持的基本制度確定下來。不僅明確了師傅的選拔標準(技術過硬、作風正派、樂于傳授),規(guī)定了師徒雙方的責任和義務,還設立了“優(yōu)秀師徒”獎勵機制。廠工會和技術科聯(lián)合牽頭,定期組織技術比武、經(jīng)驗交流會,鼓勵老師傅登臺講課,鼓勵青年工人刻苦鉆研。
林瀚章親自參與了第一批“師徒合同”的簽訂儀式。看著一位位像石師傅那樣飽經(jīng)風霜的老工匠,與一個個朝氣蓬勃、眼神渴望的年輕工人鄭重地簽下名字、結成對子,他的眼眶再次濕潤了。他知道,這簽下的不僅僅是一紙合同,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一簇希望的火種。
車間的墻壁上,貼出了新的標語:“尊師重教,薪火相傳”、“學技術、練硬功、爭當崗位能手”。勞動競賽的熱潮中,也增添了“技術傳承獎”的新項目。
悲傷并未完全消失,時常還會在某個熟悉的瞬間悄然襲來。但一種更為強大的力量——繼承的意志、發(fā)展的渴望——已經(jīng)成為了主旋律。石師傅這塊沉甸甸的“基石”被埋下了,但他畢生堅守的工匠精神、他耗盡心血掌握的工業(yè)技藝,卻如同星星之火,通過小山東們、通過完善的“師帶徒”制度、通過車間里日復一日的言傳身教,在更多更年輕的生命身上得到了延續(xù)。
這股力量,驅(qū)動著工廠在自主創(chuàng)新的道路上步履越發(fā)堅實。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廠區(qū)里的每一個家庭。
夜幕降臨,家屬區(qū)漸漸安靜下來。林家的窗戶里,燈光依舊亮著。林衛(wèi)東伏在炕桌上,面前堆滿了高中課本和復習資料。距離高考的日子越來越近,氣氛無形中變得緊張起來。
然而,與以往不同的是,少年眉宇間的神情更加專注,眼神中也多了些不一樣的東西。石爺爺?shù)淖返繒?、父親在車間里那番沉甸甸的話語、小山東叔叔抱著工具箱時那虔誠的背影……這些畫面時常在他學習疲憊時浮現(xiàn)在腦海。
他不再僅僅將高考視為個人前途的跳板。他開始更深刻地理解父親那一代人的艱辛與付出,也開始朦朧地意識到,自己將來要攀登的“高樓大廈”,需要怎樣堅實深厚的“地基”作為支撐。這份認知,化作了更加強大的內(nèi)在動力。
臺燈下,他解答物理題的目光更加銳利,演算數(shù)學公式的筆跡更加沉穩(wěn)。那盞昏黃的燈光,似乎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明亮,不僅照亮了書本上的字句,也照亮了一個年輕人逐漸明晰的責任與方向。
窗外的廠區(qū),依然傳來隱隱的機器轟鳴聲,如同這片土地永不停歇的脈搏。而在這脈搏之中,新舊兩代人的命運與夢想,正在完成一場無聲而又莊重的交接。
喜歡三江奔流請大家收藏:()三江奔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