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戰(zhàn)役的硝煙散去,除了冰冷的戰(zhàn)艦殘骸,還留下了一批特殊的“遺產”——數百名在戰(zhàn)艦被摧毀前,因逃生艙故障或主動投降而被俘的格倫塔帝國士兵,以及少數更低階的軍官。他們被秘密關押在月球背面一處新建的、代號“沉默之籠”的高度戒備監(jiān)獄中。
起初,這些戰(zhàn)俘如同他們帝國的通牒一般,充滿了傲慢與敵意。他們以沉默對抗審問,用充滿蔑視的眼神看待地球的看守和研究人員,堅信帝國主力艦隊很快便會踏平這里,將他們“解救”出去,并將這些“低等土著”碾碎。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尤其是地球那一聲響徹星海的“戰(zhàn)!”字,以及隨后展現(xiàn)出的、遠超他們預期的備戰(zhàn)決心和部分技術突破,部分戰(zhàn)俘的心態(tài)開始發(fā)生了微妙的變化。
“沉默之籠”并非單純的酷刑拷問所。聯(lián)盟情報部門在心理學專家、社會學家以及少數精通精神感應法術的修士協(xié)助下,制定了一套精密的、結合了“感化”、“分化”與“利誘”的綜合策略。
戰(zhàn)俘們被有選擇性地允許觀看一些經過處理的影像資料。不是嚴刑拷打,而是地球文明的日常生活片段、文化藝術成就、對火星戰(zhàn)役中陣亡將士的莊嚴追悼、以及全民備戰(zhàn)的火熱景象。他們看到了地球并非帝國宣傳中那般蒙昧落后,看到了人類對生命的尊重,即便是敵人,只要投降,也給予了基本的人道待遇,更看到了這個文明在絕境中爆發(fā)出的驚人韌性與凝聚力。
同時,審問者也不再單純追問軍事機密,而是“不經意”地透露一些信息:帝國先遣軍的慘敗細節(jié)、地球與星靈共同體等外星勢力的初步接觸、甚至模糊地提及了“自由聯(lián)盟”的存在和帝國內部被壓迫種族的反抗跡象。這些信息真真假假,卻像種子一樣,在一些本就對帝國體制心存不滿或對未來感到迷茫的戰(zhàn)俘心中生根發(fā)芽。
戰(zhàn)俘被按照軍銜、種族、以及在審訊中表現(xiàn)出的態(tài)度,進行了細分關押和管理。
對于底層士兵,尤其是那些明顯來自被征服種族、在帝國內部地位低下的士兵,給予了相對較好的生活條件和尊重。向他們傳遞一個信息:地球的敵人是格倫塔帝國的統(tǒng)治階層和侵略政策,而非所有帝國公民。只要愿意合作,他們可以獲得更好的待遇,甚至在戰(zhàn)后擁有新的選擇。
對于格倫塔裔士兵和低階軍官,則著重展示地球的技術潛力和抵抗決心,暗示帝國并非不可戰(zhàn)勝,繼續(xù)頑抗只會成為帝國擴張野心的炮灰。同時,承諾提供情報者,將根據情報價值,獲得貢獻點,可以兌換更好的食物、娛樂權限,甚至是未來可能的赦免或移民資格。
少數修煉有特殊精神法術、且心性堅定的修士,在嚴格監(jiān)控和倫理審查下,對被標記為“頑固分子”或關鍵目標進行非侵入式的精神感應和情緒引導。并非直接控制思想,而是放大其內心的疑慮、恐懼、對故鄉(xiāng)的思念或對帝國不公的怨恨,削弱其抵抗意志,并為審問者提供心理突破口。
這一套組合拳下來,效果開始逐漸顯現(xiàn)。
首先松動的是幾名來自被征服種族“巖裔”,一種皮膚如同花崗巖、力量巨大但社會地位低下的種族的士兵。他們原本在帝國軍隊中就是充當苦力和炮灰的角色。在感受到地球方面并未因他們的外貌和出身而歧視他們,反而提供了相對公平的待遇后,其中一名名叫“礫石”的士兵,率先開口。他提供的信息雖然不涉及核心軍事機密,但關于帝國底層士兵的士氣、后勤補給的習慣、以及某些小型艦船內部的防御薄弱點,對于完善“星海幻境”的數據庫和制定針對性戰(zhàn)術極具價值。
作為回報,“礫石”和他的幾名同族獲得了更好的飲食和活動空間,他們的“合作”也在其他戰(zhàn)俘中引起了暗流涌動。
緊接著,一名格倫塔裔的年輕技術兵,在觀看了地球方面“無意”中展示的一段關于新型能量護盾原理的模擬動畫后,深受震撼。他本身對技術有著狂熱追求,在帝國內部卻因出身旁支而難以接觸到核心技術。在地球審問者承諾允許他在嚴格監(jiān)管下,有限度地參與一些非核心的技術問題討論后,他的心理防線崩潰了。他陸續(xù)提供了關于帝國某種常用巡洋艦引擎冷卻系統(tǒng)的設計缺陷、以及一種通用通訊編碼的局部破解思路。
最大的突破,來自一名被俘的、軍銜為中尉的導航官。他并非格倫塔主體民族,而是一個較小附庸種族的成員,在帝國內部晉升無望,且家族曾在一次內部清洗中受損。在長時間的隔離、心理攻勢以及得知家鄉(xiāng)星系近期可能被劃為新的“資源征收區(qū)”的消息后,他終于選擇合作。
他提供的,不再是小打小鬧的情報,而是關于第七肅清令主力艦隊的大致構成、幾位主要指揮官的作戰(zhàn)風格偏好、以及帝國在太陽系外圍可能建立的幾個臨時偵察前哨站的大概方位!雖然很多信息需要進一步核實,但其潛在價值無可估量。
當然,并非所有戰(zhàn)俘都被轉化。仍有相當一部分,尤其是高階軍官和格倫塔純血貴族,依舊頑固不化,甚至試圖策劃暴動。但即便是這些“硬骨頭”,他們無意識的言行舉止、身體數據,也在被“伏羲”ai不斷分析,從中提煉出關于帝國內部社會結構、文化心理、乃至生理弱點的寶貴信息。
這些從戰(zhàn)俘口中榨取的情報,被迅速整理、分析、驗證,然后匯入聯(lián)盟的決策層和“星海幻境”數據庫。敵人的形象變得更加清晰,其強大外表下的裂痕與弱點也開始隱約浮現(xiàn)。
王也雖然未直接參與審訊,但他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種無形的壓力。偶爾,他會釋放出一絲若有若無的仙威,掃過“沉默之籠”。對于那些低階戰(zhàn)俘而言,這如同直面星空巨獸,興不起絲毫反抗之心;對于那些感知更敏銳的軍官,則是一種深不可測的震懾,讓他們更加確信地球隱藏著未知的底牌。
戰(zhàn)俘的轉化與利用,成了一場沒有硝煙的特殊戰(zhàn)場。在這里,刀劍換成了心理博弈,炮火化為了信息交鋒。每一條有價值的情報,都如同在黑暗的迷宮中點亮了一盞微弱的燈,為地球聯(lián)軍指引著方向,也為這個掙扎求存的文明,在絕望的星海中,又增添了一分渺茫卻真實的希望。這些曾經的敵人,正在以另一種方式,成為地球文明了解帝國、并最終戰(zhàn)勝帝國的……另類“貢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