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披掛“堅甲”與“利齒”:
在加固后的天然巖層外,工程機器人開始加掛由“胚體-01”自身礦石熔煉、并摻入星辰砂的新型復合裝甲板。這些裝甲板并非平滑覆蓋,而是呈現出棱角分明的、有利于能量偏轉和物理防御的多面體結構,并在關鍵位置蝕刻了“反偵測”、“能量吸收”等符文。
武器系統(tǒng)更是重中之重:
·
主炮:“刑天”級重型質能轉換炮。
位于堡壘“前端”,炮管長達數公里,直接利用小行星本體結構作為基座和散熱器。它能將物質直接轉化為毀滅性的能量洪流,威力理論上堪比帝國“戈爾貢級”的主炮,但充能和冷卻時間極長。
·
副炮群:
遍布堡壘表面的數百個武器平臺,裝備著速射能量炮、導彈發(fā)射井以及借鑒了“星鏈陣”原理的“區(qū)域拒止靈能場”發(fā)生器。
·
防御系統(tǒng):
除了厚重的裝甲,堡壘還配備了大型的“不朽壁壘”聯(lián)合護盾發(fā)生器,以及針對導彈和小型艦艇的密集陣近防系統(tǒng)。
4。
賦予“感官”與“神經”:
遍布堡壘各處的傳感器陣列、通訊中繼站,與內部由“伏羲”子系統(tǒng)和生物神經網絡協(xié)處理器構成的“堡壘ai”相連,構成了其感知和決策中樞。
在整個改造過程中,最大的技術難關在于如何讓如此龐大、結構復雜的非標準造物,在機動時保持穩(wěn)定,并協(xié)調其內部眾多迥異的系統(tǒng)——聚變能、靈能、生物能、機械結構。常規(guī)的協(xié)調算法和符文鏈接,在面對這種量級的復雜體時,都顯得力不從心。
最終,依舊是那縷源自無名戒指的混沌道韻,起到了關鍵的“調和”作用。當一絲微不可察的混沌氣流被引導,融入“堡壘ai”的核心算法和主要的能量流轉節(jié)點后,整個“蚩尤級”堡壘仿佛被注入了一絲模糊的“整體性”。不同系統(tǒng)之間的能量沖突和信號延遲顯著降低,推進器矩陣的同步性提升,甚至連那門笨重的“刑天”主炮的充能效率,也得到了一絲優(yōu)化。它讓這個鋼鐵與巖石的巨物,初步具備了作為一個“整體”而非“拼湊物”行動的基礎。
歷時近兩年的艱苦改造,首艘“蚩尤級”移動堡壘終于完工。在正式授予艦名的儀式上,瓦西里耶夫上將看著遠程傳回的、那艘如同長滿尖刺的鋼鐵山巒般的巨物,沉聲宣布:
“根據聯(lián)盟最高決議,首艘‘蚩尤級’移動堡壘,正式命名為——‘不周山’號!愿它如遠古天柱,擎起我文明之天,碾碎一切來犯之敵!”
“不周山”號堡壘的巨型推進矩陣首次全功率點火,低沉的能量轟鳴仿佛讓周圍的小行星帶都為之震顫。它緩緩地、以一種令人窒息的壓迫感,脫離了原有的軌道,開始在小行星帶內進行首次機動航行。它的速度談不上快,但其存在本身,就是一種無言的威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