麟德二年的初夏,墨城港口再次迎來歷史性的啟航。此次的主角,并非威嚴的“驚瀾”戰(zhàn)艦,也非滿載貨物的商船,而是三艘經(jīng)過特殊改裝、吃水較淺、船體線條更為圓潤的明輪蒸汽船。它們被統(tǒng)一命名為“授業(yè)號”,潔白的船身上噴涂著醒目的綠色橄欖枝與書本交叉的圖案,這是華胥為新設立的“文明導引司”設計的徽記。
碼頭上,氣氛莊重而溫和。東方墨、青鸞與李恪等核心成員親自前來送行。即將登船的,是經(jīng)過嚴格選拔和緊急培訓的首批“文明導引員”,共計一百二十人。他們并非傳統(tǒng)的官員或士兵,而是由多個領域的專業(yè)人才組成:
·農(nóng)科導引員大多面色黝黑,手掌粗糙,來自華胥在爪哇開辟的大型農(nóng)場,精通熱帶作物種植與水利規(guī)劃。
·工技導引員則帶著各種小巧的工具箱,內含標準化的度量衡器、簡易繪圖工具和優(yōu)質鋼制農(nóng)具樣品。
·醫(yī)藥導引員背著特制的藥箱,里面分類裝著華胥格物院驗證有效的成藥藥粉、消毒藥劑和針灸包,以及大量空白的記錄本。
·文教導引員氣質更為儒雅,攜帶著統(tǒng)一編撰的《基礎千字文》、《算術啟蒙》教材,以及用于教學的沙盤和算籌。
·此外,還有十余名身著便服、神情精干的安全顧問,他們由玄影從墨羽和退役士兵中挑選,主要負責評估安全形勢、培訓當?shù)刈o衛(wèi),并繪制精確海圖。
這支隊伍的核心領袖,是一位年約四旬、名叫沈文淵的中年人。他原是大唐落第秀才,流落海外后因精通數(shù)種南洋土語且處事沉穩(wěn),被破格提拔,系統(tǒng)學習了華胥的新式政務管理。他將負責總體協(xié)調各小組工作,并作為華胥與各部首領溝通的主要代表。
東方墨沒有發(fā)表長篇大論,他只是走到隊列前方,目光掃過這些即將遠行、肩負著特殊使命的部下,聲音沉穩(wěn)而清晰:
“此去,非為開疆,乃為播文。爾等手中所持,非刀劍戈矛,而是稼穡之技、活人之術、啟智之學。勿以華胥為上邦而驕,當以友朋之心,授其所急,解其所困。讓島民親眼所見,親身體會,文明之光,究竟為何物?!?/p>
“謹遵元首教誨!”沈文淵帶領全體導引員,齊聲應諾,聲音中帶著使命感與一絲初涉未知的緊張。
青鸞上前一步,她的囑咐更為具體:“海上風浪,島上瘴癘,乃至人心難測,皆需謹慎。已為爾等配備最佳舟船與護衛(wèi),但更多需靠爾等自身智慧與應變。記住,安全第一,若事不可為,保全自身,方有來日?!?/p>
李恪則補充了行政上的支持細節(jié),確保后勤補給與信息傳遞的暢通。
在送行人群的注視下,三艘“授業(yè)號”拉響悠長的汽笛,明輪緩緩轉動,攪動著碧藍的海水,逐漸駛離港口。船頭那橄欖枝與書本的徽記,在陽光下熠熠生輝,象征著一種完全不同于武力征服的力量,正航向星羅棋布的島嶼,去履行“墨城之盟”的承諾,點燃文明的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