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連數(shù)日,紫宸殿內(nèi)關(guān)于“沙門拜君親”的爭論非但沒有平息,反而愈演愈烈,逐漸演變成一場席卷朝堂的拉鋸戰(zhàn)。李治最初的決心,在這日復(fù)一日的爭吵、引經(jīng)據(jù)典的反駁和種種看似有理有據(jù)的“勸諫”中,被一點點消磨,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日益沉重的無力感。
他試圖展現(xiàn)帝王的乾綱獨斷。在一次爭論尤為激烈的朝會上,他罕見地動了怒,面色潮紅,聲音帶著壓抑不住的激動和一絲因風(fēng)疾而起的微喘:
“夠了!朕意已決!綱常倫理,國之根本,豈容置疑?僧道之流,受百姓供奉,居王土之上,安能自外于君臣父子之人倫?此事無需再議,著中書省即刻草擬敕令,頒行天下!”
然而,這看似決絕的命令,卻如同石沉大海,激起的漣漪遠小于預(yù)期。朝堂之上瞬間安靜下來,但那種安靜并非順從,而是一種異樣的、帶著抵觸的沉默。官員們紛紛垂下目光,無人應(yīng)和,也無人敢立刻領(lǐng)命。連平日里幾位以勇于任事著稱、被他視為較為可靠的官員,此刻也面露難色,避開了他迫視的目光。
退朝后,更讓李治感到心寒的事情發(fā)生了。一位他素來倚重、出身關(guān)隴貴族的中書舍人,在私下呈遞一份無關(guān)緊要的奏疏時,猶豫再三,最終還是委婉地開口:
“陛下,沙門拜君親,道理固然正大。然……然天下寺院、道觀,牽涉甚廣。且釋道信眾,下至黔首,上及公卿,乃至……宮闈之內(nèi),亦不乏虔誠者。若敕令強行,恐非但不能收預(yù)期之效,反生怨懟,有損陛下……仁德之名,亦恐動搖……人心安穩(wěn)。還望陛下……三思。”
這番話,說得小心翼翼,卻字字戳中李治的痛處?!皩m闈之內(nèi),亦不乏虔誠者”——這幾乎是在明指立政殿那位態(tài)度曖昧的皇后及其影響下的勢力。“動搖人心安穩(wěn)”——更是直指可能引發(fā)的社會動蕩。連自己的近臣,都不再看好此事,甚至出言勸阻。
李治感到一陣刺骨的冰涼。他揮退了那名中書舍人,獨自坐在空曠的御書房內(nèi)。陽光透過窗欞,在地面上投下斑駁的光影,卻驅(qū)不散他心頭的陰霾。他意識到,自己這道旨在重振皇權(quán)的敕令,恐怕連紫宸殿的大門都難以順利傳出。
阻力并非來自某個明確的、強大的反對派,而是源于一種無處不在的、軟性的阻滯。是官員們的陽奉陰違,是利益集團的無聲抵抗,是那種彌漫在朝堂之上、因皇后沉默而愈發(fā)明顯的觀望氣氛。他仿佛一拳打在棉花上,無處著力,反而被那綿密的包裹感窒息。
“朕……朕的話,難道真的不管用了嗎?”他喃喃自語,聲音中充滿了疲憊與自我懷疑。上官儀事件后,他本以為憑借帝王身份,總能推動一些事情,如今看來,他高估了自己,也低估了那無形中織就的權(quán)力羅網(wǎng)。君意難行,這冰冷的現(xiàn)實,比任何公開的對抗都更令他感到挫敗和孤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