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 id="q0v9l"><label id="q0v9l"></label></tr>

        <td id="q0v9l"><ruby id="q0v9l"></ruby></td>
        1. <table id="q0v9l"><option id="q0v9l"></option></table>
          <acronym id="q0v9l"></acronym>
        2. <acronym id="q0v9l"><label id="q0v9l"><listing id="q0v9l"></listing></label></acronym>
            <table id="q0v9l"></table>
          1. <pre id="q0v9l"><strong id="q0v9l"><xmp id="q0v9l"></xmp></strong></pre>

            黑巖小說

            黑巖小說>1977年高考題在這抓鋼治國的曰子里原文 > 第17章 恍如隔世(第1頁)

            第17章 恍如隔世(第1頁)

            日子像沙漏里的細沙,無聲無息地從指縫溜走;生活是檐角滴落的雨水,日復一日地在青石板上留下歲月的痕跡。那些看似平凡的日常碎片,其實是時光織就的透明綢緞,它拂過蒙塵的鬧鐘,漫過灶臺上的水汽,最終沉淀成記憶里圓潤的鵝卵石。

            下鄉(xiāng)插隊的日子,就在日復一日的勞動和集體學習生活中悄然流淌著。

            高考會恢復嗎?在沒有確切消息的日子里,報紙廣播一片沉寂,鄉(xiāng)村土墻上的大喇叭還在響亮地喊著“把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搞好”的口號。

            對每天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知青們來說,“恢復高考”的傳言,不過是田間地頭歇晌時偶爾飄過的閑話,轉(zhuǎn)眼就被鋤頭翻起的泥土味蓋了過去。

            長年累月的鄉(xiāng)村生活,早已讓這些城市青年與腳下的土地結(jié)下了深厚的情誼。不少人把這里的方言說得地道,農(nóng)活干得麻溜,有的娶了村里的姑娘,有的嫁了本地的后生。

            即便還有知青心心念念想回城,但戶籍的牽絆已經(jīng)將他們與這片土地緊密相連——從糧油關(guān)系到子女上學,從宅基地到身后事,命運的根須已經(jīng)深深扎進了這異鄉(xiāng)的土壤。

            歲月是把磨刀石,知青們早把自己當成了村里人,不少人真心實意地把這里稱為“我的第二故鄉(xiāng)”。他們甚至覺得,這輩子大概就在這兒扎根了,生老病死都要埋在這片土地里。

            唯一和本地社員不同的是,他們都屬于“集體戶”。這些城里來的年輕人很快發(fā)現(xiàn),他們不能像本地人一樣“插戶”落戶成家,唯一的辦法就是掛在生產(chǎn)隊名下——幾十號人擠在一個集體戶頭里,像一群找不到落腳點的候鳥。

            那時候的安置路子主要分兩種:

            一種是兵團、農(nóng)場這類“鐵飯碗”,要查三代,名額少得像中彩票;另一種就是插隊,不問出身,只要能扛鋤頭,來多少收多少。

            轉(zhuǎn)折發(fā)生在那個特殊的年份。之前還能挑挑揀揀,后來學校停課,積壓的六屆學生像開閘的洪水,“嘩啦”一下子全涌進了農(nóng)村。從那時起,插隊就成了大多數(shù)人的命運。

            一千八百萬人?。≌麄€國家的城鎮(zhèn)青年像被一張無形的篩子篩過,紛紛揚揚灑落在各個角落。

            這場涉及一千八百萬年輕人的大遷徙,動員力度之強、涉及家庭之廣、社會影響之深遠,在二十世紀都是極其罕見的。它改變的不僅僅是這些年輕人的命運,更深地重塑了整個社會的面貌。

            漸漸地,“插隊”這個詞有了新的含義。它不再只是個社會型大動作,而是成了整整一代人的烙印。后來有人出國闖蕩,管它叫“洋插隊”——可從來沒聽誰說“洋兵團”“洋農(nóng)場”。有些詞啊,就像手上的老繭,長在特定的一代人身上,磨不掉也替代不了。

            說起“插隊”,其內(nèi)涵足以涵蓋“知青”和“上山下鄉(xiāng)”的核心,因此提到“插隊”時,通常無需再強調(diào)后者。

            和兵團知青每月拿固定工資不同,插隊知青是和社員一樣靠掙工分換口糧,像候鳥一樣聽著生產(chǎn)隊的鐘聲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插隊模式不像農(nóng)場有后勤保障,知青們必須直面更嚴酷的生存考驗,邁過一道必須過的“生存關(guān)”。

            他們要從生火做飯學起,學會縫補漿洗,自己對付頭疼腦熱,甚至操持婚喪嫁娶。這群城市青年要在完全陌生的環(huán)境里重建整個生活。那些年紀小又舉目無親的知青,常常陷入“冷鍋冷灶、孤燈寒衾”的困境,其中衍生出的生活難題像波紋一樣擴散,牽動著許多人的心。

            戶口掛在生產(chǎn)隊,人住在小集體戶里,知青們總有種漂泊無定的感覺。后來大家慢慢意識到,這種模式像是一種“過渡”,回城的主要指望是通過優(yōu)先招工招干等途徑離開農(nóng)村。兵團與農(nóng)場知青為回城提出的口號:“我們不是農(nóng)工,我們是知青!”,也從側(cè)面印證了插隊知青這種“過渡”狀態(tài)的特別之處。

            每當覺得前路迷茫時,知青們常常想起四五年前剛下鄉(xiāng)時的自己,恍如隔世。

            已完結(jié)熱門小說推薦

            最新手机av一区二区三区_一级毛片在线_国产欧美激情视频免费看

                  <tr id="q0v9l"><label id="q0v9l"></label></tr>

                  <td id="q0v9l"><ruby id="q0v9l"></ruby></td>
                  1. <table id="q0v9l"><option id="q0v9l"></option></table>
                    <acronym id="q0v9l"></acronym>
                  2. <acronym id="q0v9l"><label id="q0v9l"><listing id="q0v9l"></listing></label></acronym>
                      <table id="q0v9l"></table>
                    1. <pre id="q0v9l"><strong id="q0v9l"><xmp id="q0v9l"></xmp></strong></p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