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香料商的“反殖民經(jīng)濟學”
1923年夏,巴格達老城區(qū)的香料市場在晨霧中蘇醒。
拉希德·阿里·基拉尼的香料鋪前,銅秤在晨光中泛著微黃的光澤。
他正用鷹嘴豆粉擦拭秤桿,忽然瞥見穿卡其布制服的英國稅務(wù)官正沿著青石板路走來——那是新來的威廉姆斯,總愛用鋼筆尖戳賬本數(shù)字。
“來半斤小豆蔻?”基拉尼對蹲在攤位前的老主顧哈桑擠了擠眼。
哈桑會意地壓低聲音:“今晚阿爾-卡拉區(qū)有集會?”
基拉尼不動聲色地將小豆蔻與肉桂混裝,“肉桂和藏紅花,今晚月亮升到棕櫚樹梢時,在清真寺后巷碰頭?!?/p>
話音未落,威廉姆斯已站在攤前,鼻梁上架著圓片眼鏡。
“基拉尼先生,請出示本月賬冊?!蓖匪沟氖持盖昧饲媚咀?。
基拉尼從竹筐最底層抽出一本泛黃的手抄本,封皮用阿拉伯書法寫著《香料辯證法》。
“這是家族賬本?”威廉姆斯狐疑地翻開,只見頁眉處用金粉寫著:“安拉的數(shù)字,凡人的秤砣永遠稱不出真理的重量?!?/p>
三日后,威廉姆斯帶著放大鏡和算盤再次出現(xiàn)。
基拉尼正給一位婦人稱量丁香,婦人突然指著秤盤說:“先生,您多給了我兩錢!”
基拉尼搖頭笑道:“不,是安拉讓您多帶兩錢真理回家?!?/p>
周圍顧客哄笑起來,威廉姆斯的臉漲得通紅。
他命隨從取來標準砝碼,卻見基拉尼的銅秤盤下刻著細密的阿拉伯數(shù)字——那是他自創(chuàng)的“反殖民秤”,每當殖民者的砝碼稱量時,秤桿會因特殊機關(guān)略微傾斜,總讓殖民者的商品少半錢。
最妙的是“香料密碼”的發(fā)明。
1925年深秋,基拉尼發(fā)現(xiàn)英國巡警總愛在傍晚搜查集市。
他于是用肉桂粉在布袋上畫下新月標記,胡椒粒排列成星星圖案,藏紅花絲纏繞成蛇形——這些符號被老主顧們熟記,成為秘密集會的暗號。
有次英國情報員截獲了一袋標著“胡椒+姜黃”的香料,拆開卻發(fā)現(xiàn)只是普通的香料包。
直到三天后,集市上的賣水人突然哼起新調(diào):“胡椒是眼,姜黃是舌,便衣警察的耳朵要發(fā)熱!”
二、政變策劃的“創(chuàng)意兵法”
1941年2月的巴格達,寒風卷著沙粒掠過清真寺的圓頂。
基拉尼的政變計劃正通過駱駝隊悄然展開。
他命士兵將步槍拆解,用祈禱毯的經(jīng)線纏繞槍管,美其名曰“用信仰包裹武器”。
當英軍巡邏隊經(jīng)過時,士兵們跪地祈禱,槍管在毯下泛著冷光——這幕場景后來被畫進伊拉克革命博物館的壁畫。
更妙的是“駱駝偵察兵”行動。
基拉尼讓士兵們給駱駝喂食摻了辣椒的飼料,當駱駝受驚狂奔時,士兵們緊隨其后,用望遠鏡記錄英軍營地的布防情況。
有次駱駝沖進英軍炮兵陣地,士兵阿巴斯趁機將手榴彈藏在《古蘭經(jīng)》書頁中,當英軍士兵翻閱經(jīng)文時,書頁突然彈出彈簧手榴彈,嚇得他們四散奔逃。